網頁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世紀文明史】歐洲中世紀農業革命:傳播訊息的背後思維

在近代工業化形成之前,農業勞動者藉由他們的勞動,在物質上支撐著歐洲文明,他們的貢獻比其他階層更大。但是在1050年前,他們連一把鋤頭也沒有,即便是在最富裕的農業莊園中,金屬工具也極為罕見,甚至連木製工具也數量不多,許多農業勞動者確實只能雙手與大自然搏鬥。



大約在1050年至1250年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這大約兩百年的時間裡,一場農業革命發生了,它完全改變西歐農業的性質,並大大提高農業的產量。


當時歐洲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北大西洋。自英格蘭南部到烏拉山賣歐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土地遼闊而且濕潤,是非常肥沃的沖積平原。

由於這裡離羅馬文明的中心相當遙遠,而且在這廣大的平原,羅馬人只統治一小部分地區,再加上他們沒有適宜的工具和制度去開發它們,因而羅馬人在這裡基本上是毫無作為的。

直到加洛琳王朝開始,人們才開始開發日耳曼地區的西部與中部,並且嘗試使用更適於耕種這一心地區的工具與方法。

接下來分析在整個農業進程下,有哪些事務帶領著農業產生革新:
在農業領域首先出現了使用重犁的使用。在羅馬只知道使用「淺犁」,這種「淺犁」只能犁開地表,而不能把地完全翻過來。這種農具對地中海地區的薄地勢完全足夠了,但對於歐洲北部更厚、更濕的土壤,實際上是毫無用處。

因此不斷改良下,就出現了更適合北方耕種土地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大大減生勞力的運用。

第二項農業革新就是制度上的改良,讓耕作方式轉為三田制。在過去沒有足夠的肥料來維持集約的農業生產,加上還不知道相關的固氮作物。因此,農民總是把大片耕地休耕一年。直到中世紀引進了三田制,把休耕地減少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田地拋荒;三分之一的田地留給秋季種植;三分之一的田地留給暮春下種。在一年中,三塊地年年輪換。

第三種重要的發明就是磨的使用。羅馬人早已知道水磨,但很少使用它們,部分原因在於他們擁有足夠的奴隸,對節省勞力的裝置知之不理;此外,因為羅馬多數地區缺乏湍急適於安裝水磨的溪流。

反而在北方則出現了這方面的使用,另外也透過風力來轉動磨。

最後一項就是透過獸力的運用,改良馬匹用具使它們能夠耕作,使得馬在歐洲某些地區取代牛成為耕畜,造成的結果是,耕作效率更高,耕作時間更長。

總結在這些工具使用以及制度上的調整,讓農業產量大大增加,因而,歐洲人第一次開始仰賴穩固、穩定的食物供應過活。


我們單就從農業革新的角度來看,農業進行的轉變,就是工具與制度上的改良與進步。接著我們透過者兩面向來探討,是什麼樣的因素讓農業革命在兩百年內傳播。

民以食為天,一個國家政權的穩定,就有賴於人民是否能吃得飽,只要解決食的問題,就可以解決大部分事務。所以糧食如何生產、耕作到轉換為食材,這一系列過程中,它所擁有的農業技術、知識都將成為大眾必備知識,所以能夠快速地被傳播開來。因為大家都想要讓糧食增加並且更有效率,所以就願意去探究有什麼方式可以更快、更好。也許會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大家的糧食都足夠了,還有進步的空間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人口增長與出生率有關,而出生率高,是因為出生後的存活率低,所以就會以量來增加存活率。

接著引導我們今天的主題,究竟什麼事務才會被傳播分享,我們就必須探究什麼是驅動人類散播訊息的原動力。農業革新在工具與制度上都出現了新的改良,所以每一小點的改良有葛能是個小體所累積而成,當每一小個體一點一滴的累績後,在某個時間點、某個地點時空下,就會把這些個體所累績的結合,進而創造出共同的結果。

這系列的進步,都不一次性的突破,而是一小點一小點的積累所創造的,所以傳不傳播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透過個群體所創造出了結果,進一步統整成群體的成果。而這成果才是人們會傳播的事物,因為這些事物是從個體一部分產生的。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到農耕進步有一個關鍵就是「交流」,如果當時每個人都在家裡自己耕種自己的,那每個人一小點的創新,就無法創造變革性的創新。也就是說,缺少互動我們就無法理解消費者的想要。然而,我們更深一層來分析,什麼交流的起源,如果一項技術出現後,反而沒增加產量,或是降低效率,這樣的交流所產生的結果必然會消失,但有可能是當時科技或技術認知還無法到位,所以無法有效利用。就像重犁會出現在於環境不同,造就產品的出現,也就是說當下交流的產物,可能在A點不適用,B點卻能發揮它的價值。

更進一步來說,沒有所謂沒有用的交流,而是在特定時空環境下這交流的產物符合時機點。而傳播訊息的價值不只是同樣的點,而是要能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傳播最適當的訊息,而訊息是否符合就源自於每個個體對於信息事物產生所做的連結。

1 則留言:

  1. 是在胡说八道,什么欧洲农民没有金属工具,北欧地区土地肥沃,建议作者先去好好看看历史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