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爭取對國家的主控權。然而,當局者卻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讓人民參與,回到企業行銷面來看,究竟什麼樣的因素,影響著人們反抗推翻羅馬舊制度,讓原本王政推向共和與護民官的出現?
早期羅馬的政府,主要以實現安定,而不是建立自由為宗旨。最初的羅馬國本質上是把家父長制的家庭觀念應用到整個族群,國王就像家父長對其家人一樣對人民進行管轄權。但是,如同父權必須受到習俗的限制,並且必須尊重其成年兒子的意願一樣,國王的權力也受到古代法的約束。例如,如果未經國內人士的同意,國王無權更改此成憲。他的特權主要是在行政、宗教、軍事和司法方面,而不是在立法之上。雖然他登基即位時,必須由人民予以認可,但是人民在擁立他後卻無法廢黜他,而且也沒有一個人能真的挑戰王權。
除了王權外,此時羅馬的政治體制還包括了公民大會和元老院。公民大會全部由兵役年齡的男性所組成。身為最高權力機構之一的公民大會對國王所提出的任何修改法律提案,皆有否決權。但事實上,公民大會只不過是個認可機關,無權提出法案或者提議改變的權利。
元老院,或稱為長老會議,所包括的成員為族群內各民族的領袖。各民族的領袖們代表的是國家最高權力,甚至比一般代表還要大。國王也是元老院的成員之一,須經由該院授權國王才能行使元老院的權力。當王位懸缺時,國王的權力便由元老院收回,直到新的國王經由人民認可並且即位後為止。
在平時,元老院的主要職責就是,研討經由公民大會認可的國王提案,如果發現其中有與古代習慣所建立的權力牴觸時,必須予以否決。因而,即使在大多數公民都決意批准的情況下,也不能對法律有根本的改變。統治階層這種極端保守的態度,一直維持到羅馬歷史的終結。
到了西元前六世紀末期,王政被推翻了,由共和政體取而代之。羅馬共和國體制自建立以來的兩個世紀中,幾乎是一直陷於持續不斷的戰爭中。
這時征服不僅擴大了羅馬的版圖,而且也使得羅馬人與希臘的文化發生了有利的接觸。這時,羅馬人必須應付由以前所征服的人民發動之判亂,並鎮壓這些叛亂。
長期的一連串軍事衝突,為羅馬的歷史帶來在社會、經濟,以及文化上深遠的影響。貧窮公民的利益因而受到傷害,土地進一步集中在富有的大地主手中。
早期共和國體制中,羅馬發生了一些重大的政治變革。這些變革與其說是西元前六世紀革命的產物,倒不如說是後來種種發展所引發的結果。在第一次革命的結果,推翻王政後,所產生的結果就是以兩位民選的執政官取代國王,並給予元老院控制公共資財和否決公民大會一切行動的權力,因而提高了元老院的地位。
共和建立不久後,普通公民便在各方面展開權力爭奪。在王政時期,羅馬人便分為兩大階級,貴族和平民;前者乃是貴族、富有地主,他們獨佔了元老院所有的席位和各種官職。平民階級中雖然有一些人是與羅馬人血緣親近,但因為並未擁有純正羅馬人血統,從而被排除在貴族行列之外,其他大多數則是普通人。
在五世紀後,平民為了革除自己諸般的不滿,因而奮起反抗。大約在西元前四九四年,平民獲得首次勝利,當時他們迫使貴族同意選舉若干官員,即是護民官。並給護民官權力,讓他們有權法否決行政官的不法行為。這次勝利後人民又要求成文法典,結果就頒布了著名的「十二木表法」。雖然這些書板因為是象徵人民的自由,受到後世羅馬人的景仰,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十二木表法大部分的條款仍然沿襲古代的習慣。不過,十二木表法確實讓老百姓知道自己的法律權利。
從基本面來看,可以發現到人類歷史演化的過程中,不斷朝向社會化的走向。從單一王政,走向兩位執政官,再到護民官,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是底層人民為了奪回生活的主控權,而不斷爭取來的。
另外到現代社會來看,人們屬於社會化,所以會參活動或刷屏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面對人類最根本的需求,對於行銷人員來說,創造一個可以讓人抒發或參與的空間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也就可以看到很多活動網路品牌做實體活動或通路,最大原因就是讓人們可以有對這品牌支持或參與的地方。因為認同想要在這有更多的權力,就會透過這樣的公開活動來做參與。也就是說,在未來實體並不會減少,它會是連結人與品牌的一個重要活動點,讓人們有機會參與併發會個人影響力在這品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