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60【窮人的經濟學】哪怕只有一次機會,都要用盡全力


教育與醫療,都是對人未來的期望,也是最難衡量。然而,兩者之中,最能讓一個人從一無所有到進入資本世界的前緣,「教育」就成了在資本主義下的唯一出路。

教育的本質有二,其一,教導基本技能;其二,挖掘個人天賦。

在電影《天才無限家》中拉馬努金,沒有任何學歷,卻擁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在影片中也體會到,每一個人都有他們天賦、特質與長處,要能發揮這樣的潛能,就需要個人對自己的自信、導師的引導與一個翻身的機會。

什麼是好的教育體系?這就需從兩個層面來看,核心本質與歷史發展。

首先教育體系的核心價值有兩個,第一就是要能提供人們生存的基本知識、技能;第二,就是發掘人的潛能,也就是啟發個人的天賦。

第二,歷史區域的發展:中華民族在教育的系統上呈現單獨專一的知識,來作為核心思想,就如漢朝在董仲舒徹百家,獨尊儒後,讓之後考試或科舉都以相關體系為依據,所以就會出現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概念;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在經歷科學革命後,把各項知識分門別類,也就出現各種學科。這兩者體系在近代歷史的發展中可以看出彼此優劣。

這也呼應《國富論》中提及的分工論,因為分工讓社會協同更為完善;相對於東方教育則是以所有指標為全部的思想差異。

從上述兩點的結合,就會發現,未來教育的發展,將區分為兩部分,第一,基本核心技能;第二,個人天賦起發的學科。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普及,教育將能給予與發掘更多優秀的人才,並從中啟發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可以說,現行的教育將會被新體系所取代,而這轉變卻需要十到二十年的轉變,也就是一代與一代人的認知轉換,才能逐一替換。

回到窮人在教育體系中,如果窮人可以藉由教育翻身,那什麼原因阻擋人的進步?

在之前提到,家人對於孩子的期望,是很大的因素。呼應最初所講的教育是對人未來的期望,如果家人只用短視或急功心切的心態來面對,只會在成效出現前就中斷了教育對孩子未來的可能。

接下來從制度與改善方向來做逐一分析,以及從教育轉變中所得到的三個啟發。

1
為什麼學校會失敗?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課程與教育的設計是針對精英而非一般學生,嘗試多投入一些東西來改善學校的運作,結果通常令人失望。

如果在一開始成績就不錯的學生,如果學校在發送教科書,表現就會明顯提升。故事聽起來很合理。在肯亞學校以英語教學,當然使用英文教科書。但對於大部分的小孩子來說,英語只是第三語言,排在地方語與肯亞語之後,他們很少說英語。英語教科書對大部分的小孩來說並不是非常實用。其他地方投入的各種東西都獲得相同的結果。只要他教法與誘因未做改變,新的投入也沒有多大幫助。

現在我們應該明瞭私立學校為何無法教好普通學生,教學的重點肘個是針對某些困難的公開考試,讓準備充分表現最好的學生通過考試,帶給他們一個光明的未來,而這需要進度超前且無所不包的課程。因此,大部分的孩子越來越落後,雖然不幸卻是無可避免。

父母和其他人一樣,希望學校能傳授所謂的「菁英」教育給自己的小孩,儘管事實上他們沒有立場監督或思考教學內容是否真的帶給小孩好處。舉例來說,南亞的父母特別喜歡用英語教學的學校,但母語並不是英語的父母,不可能清楚老師是否真的足以勝任英語教學。不利的一面是父母對課程興趣缺缺,需要這類課程的小孩,卻沒有運氣去上課,我們在此看到什麼重點?

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來看,這個信念與行為模式代表大部分學校體系既不公平也相當浪費資源。有錢的小孩到學校去,不只得到更多更好,而且在學校也受到呵護,協助他們發揮真正的潛力。窮人如果上學,除非早早展現卓越的天賦,否則最終都會認清學校不歡迎他們的事實,而且他們會默默承受,直到放棄離開為止。

這造成大量人才浪費。在小學與大學之間輟學或是完全沒有上學的人,許多都是歧視下的犧牲者:父母太早放棄、老師不曾試著教導他們,學生自己缺乏自信。其中有些人顯然有成為經濟學教授或是產業大亨的潛力,卻反而成為臨時工或雜貨店老闆,或者如果他們幸運的話,可能獲得少數文書職位。他們留下的空缺幾乎都被資質平庸的小孩掌握,只因他們的父母能負擔得起讓他們成功的任何機會。

大家都知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以及印度的數學天才拉馬努金都不是學校教出來的。

對於不切實際的目標,過於悲觀的期待,再加上給予老師錯誤的誘因,顯然造成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體系無法達成教育的兩大任務:一是教導大家完整的基本技能,二是挖掘人才。另外就某些方面來看,提供優質的教育愈來愈難。世界各地的教育體系都面臨很大的壓力。入學人數的成長遠超過資源增加的速度,而隨著高科技部門的擴張,世界各地對於人才的需求,讓原本走上教職的人才,紛紛成為軟體工程師、電腦系統管理員以及銀行職員,這對於中等與高等教育要找到好的老師會形成非常嚴重的問題。是否存在其他解決方式,或者這問題根本就太過困難?

2
教育再造


但是只要專心把事情做對,每個小孩在學校都可以學到基本技能,這不僅可能,而且事實上相當容易。

首先,第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重視基本技能,只要讓學生與老師願意投注心力,每個小孩都可以學好基本技能。

接著,是透過補救教學的老師只需要相較短的訓練,就可以發揮效果。

第三就是重新規劃課程與教室,讓孩童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學習,特別是對於遠遠落後的孩童,確保他們能夠專注在基本知識,這帶來很大的好處。能力分班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最後,因為好老師難尋,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且愈來愈便宜,所以多利用一點資訊科技幫助教學其實非常合理。


減少對學校的期待,專注在核心能力,並且應用科技來輔助老師,甚至取代老師,這些說法某些教育專家來說非常刺耳。

因為我們這樣做代表暗示會有兩層教育體系,一層是為了有錢人家的小孩,他們絕對會讀昂貴的私立學校,並接受最好的教育,而其他人接受另一種教育。反對的原因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不幸的分化已經存在,目前教育體制所引發的差異,基本上跟大部分的孩童毫無關係。如果課程設計更為簡單,如果老師的任務就是讓每個孩童精通一部分,如果小孩能用自己的步調學習,有需要就不斷重複學習,這樣一來絕大部分的小孩在學校期間都可以學點東西。另外,有天賦的學生真的有機會被發掘出來。當然,要讓他們和菁英學校的小孩站在同一個基礎,確實需花些功夫。但是,如果他們學會相信自己,他們應該就會有機會,特別是教育體系也助他們一臂之力的時候,機會就會更大。

因此,我們要認清學校必須服務現有的學生,而不是服務他們想要的學生,或許只有跨出這第一步,才能建立一個讓每個小孩都有機會的教育體系。



總結可以發現好的教育就需要具備三項條件:個人自信、指導老師、一次機會
回到個人層面可以獲得什麼?

第一,用於嘗試與好奇心的保持:每一個人的生命時間有限,你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個人啟發的事物,所以必須不斷嘗試接觸。未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不是看一個人在一家公司待了多久,職位是多高。而是這個人所偕同的網絡有多廣,在人類協作中占據了什麼樣的角色。換句話說,這個社會有多少人需要你。

第二,好的導師:你身邊人的思維想法,決定你個人的高度發展。這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擁有一個好的導師或多個學習對象,將會讓你的眼界跳脫出你既有認知。可以說,一個人的格局,來自於你接觸的人給你看到的格局視野。

第三,把握每一次的機會,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人們對你的需要與依賴性。每一次地拒絕,都是對這社會的協作網絡退出,當你接受,願意參與更多的事物與合作,也許在某一個接受的瞬間,這些機會就會逐一地出現。就如同生命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當下看起來沒有什麼意義,但隨著時間的推演,你會發現過去所累積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一次更大的機會而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