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宋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宋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元朝的國際貿易】泉州港興盛:成功商人具備的三種思維

十三世紀時,泉州港與明州港、廣州港並列為南中國三大海港。與明洲、廣州相比,泉州的內陸腹地最大。在整體經貿上來看,泉州有天然的外貿優勢。自從唐代以後,西域及南洋商人大量定居泉州城鎮南門附近一個被稱為「番人港」的居住區,到了十二世紀的北宋中期,「番人港」中即已擁有十萬多人,他們組建遠洋船隊從事遠航貿易,操縱和壟斷了當地港的海外貿易,而在這之中以蒲家更為壯大。


元軍渡江攻擊南宋之後,東南沿海風聲鶴唳,蒲壽庚先是組織力量抗擊元軍,成為南方重要的抵抗勢力。因此,當宋兵被一路追殺之時,小皇帝趙昰一行首先想到避難之弟就是蒲壽庚控制的泉州,以此為據點,或可再聚力量。

然而,蒲壽庚在這時卻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抉擇,他下令關閉城門,不讓小皇帝進城,於是只好繼續向東南竄流。一二七九年,宋軍在廣東新會與追兵展開最後的決戰,宋兵全軍滅。



投靠元朝的蒲壽庚得到了回報,他被忽必烈大汗授予昭勇大將軍,蒲家三世顯赫,統治泉州長達數十年之久,也成為當時最著名的首富家族。

蒲壽庚叛宋投元,被漢人和史學家唾為不齒,更成了商人見利忘義、隨風使舵的範例。

不過,他的這一決定不但保全了上百萬生靈,更把泉州帶上了一段無比輝煌的歷史。由於廣東的漢人拚死命抵抗,元兵血腥屠殺,廣州港自此一蹶不振,泉州取而代之,成為中國最大的港口,並與亞歷山大並列為當時世界最著名的兩大港。

蒲壽庚對泉州的崛起有所貢獻。在他的主導下,泉州與上百個國家形成了貿易關係,貨物貿易十分繁忙,市舶司管理的海船數量一度有一萬五千艘之多。他還在泉州至杭州之間,專門設置了海驛。最後因商貨貿易而繁榮,泉州商人名聞天下。

回顧歷史會讓人省思,究竟「名聲」與「利益」間的什麼才是正確的?
然而,回到當時時空環境,以及成長的背景,選擇就會有所不同。蒲壽庚本身處在的環境就是商人的環境,而商人所重視的就是利益與收穫,在每一筆的選擇當中,考量後果是非以及價值;因為這樣思維所以才會有閉關城門的險則出現。

雖然歷史是非成敗會在不同時空下,會有不同的定義在。我們還是能夠透過不同的角度來省思,一位成功的商人,究竟需要具備什麼基本思維?

接下來就從三個觀點來分析其中的關鍵因素。

著眼於未來
當時小皇帝來到城門卻選擇不開,就是判斷出宋朝已無能力再與對方對抗,於是選擇了未來能夠統一國家的人。在經營管理上都會有所謂的目標管理;或者領導者會對團隊創造出一個願景,而這些都是一個目標方向,讓人們知道我們要怎麼走。我們在探究目標的其中要素,就是對未來的期望與眼界,因為知道在未來什麼是好的,才會往那個方向去。所以可以看到許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往往不會急功心切得馬上就要有回報,是能夠從不同資料、數據來評斷出未來什麼是趨勢,進而產生目標,讓每個選擇都往著這個目標前進。


不受人眼光
也許有人會因為做了這種行為,反而會覺得這樣叛國的行動會被人們唾棄,於是就會在行為與決斷上錯失了,可是蒲壽庚卻能不壽世人眼光不斷讓泉州走向世界大港的角色。

成功與不成功其中一個關鍵也就在於此,成功者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在決斷或判斷上,不會因為眾人眼光而有所退,即使在最不被支持的環境下,還是能夠堅持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相對的,容易受到眾人眼光而影響了人,有可能會因為一時不確定,而選擇了大家要他選擇的答案,而非自己所要走的,到最後就有可能變成自己的人生是別人在操控。


善用優勢
泉州港本身就擁有很好的商業環境,加上地理優勢與人的運用,最終形成著名的港口。回歸到我們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清楚知道自身的優勢,那我們就跟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只有當你擁有一項專精的能力,才能在眾人面前展現出你的價值所在。這項專業就代表著個人的品牌,每一種品牌都會有不同的定位,所以找到自己的優勢,從而創造出屬於自己得品牌定位。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帝國思維轉變】王安石變法到阻礙突破失敗之牆的因素(下)

宋朝把各地兵權回歸中央,也就必須由中央養兵
連帶影響就是要增加財政支出
為了增加收入於是就壯大國有事業影響民間經濟
同時造成權對經濟的氾濫




而在「延和殿廷辯」之中王安時就認為
中央一定要把經濟權力收起來
學習商鞅、漢武帝等進行高度集權的國家集權改革

另一派代表司馬光則認為要治理國家其實很簡單
只要中央財政結檢一點
然後以農為本、藏富於民
天下就會太平

年輕的宋神宗夾在兩個大思想家之間搖擺不定
一會而覺得王安石講得很有理
一會兒又認為司馬光是對的
不過在六個月後
他還是選擇了王安石
任命他為參知政事
相當於副宰相實施他的變法

王安石搞得這場變法氣魄很大格局空前
是一次涉及政府機關、產業、財政、物價及流通的整體配套體制改革



他的第一項改革是對經濟權力的重組
在中央六部中經濟權力集中於戶部
戶部有三司,戶部司管理財政收入
度支司管行政支出;鹽鐵司管國有專營事業
王安石打破原有分工
把三司權力集中起來成立制置三司條例

王安石頒布的法令大大小小有十餘條
分別是均輸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條

均輸法推動就是讓國家成立物資部和物價委員會
管制重要生產資料的產銷
這個法令推行後國家全面壟斷了重要資源的生產和銷售

市易法是對城市商品零售的國家壟斷
政府在各地設立市易司,由政府出本錢
負責評價購買「滯銷商品」
到市場缺貨時出售商品價格由市易司規定

青苗法則是農業領域的變革
在每年夏秋兩收前
農戶可到當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鼓以補助耕作
每筆貸款的利息為20%
一年可貸兩次



「王安石變法」的初衷其實就是兩個
第一盡可能多地增加財政收入
第二打擊富豪,縮小貧富差距

而其結果也是同樣的兩個
前者的目標在短期內會迅速地實現
長遠看卻註定失敗
後者的目標則從來不會實現

具體來說變法實施之後
國庫果然豐收
僅市易司獲得的收入就相當於全年夏秋兩稅總收入的三成
政府因青苗法而得到的利息也十分驚人


均輸法讓運使衙門成了另一個權力空前膨脹的「政府型公司」
它到處與民爭利
官方的採購價格與市場波動背道而馳
要麼大大低於市場價格搶劫
要麼大大高於市場價格收受回扣
正常的市場運行被完全打亂



市易法則盡收天下之貨
讓政府成了最大的商店、銀行和物流中心
它的’經營範圍愈來愈廣商品也就被壟斷
整個城市商業秩序被徹底破壞
商人們貨物可能被全數押送到市易司

對普通農民來說傷害最大的就是青苗法
此法的本意是國家拿出一定的款項在地方上放債
以免窮人受富人高利貸的剝削
可是一到執行階段
就完全變了味

中央為了把錢放出去
就下達貸款指標地方官只好搞攤派
民間苦不堪言
如果發生水災旱災
地方政府為了收回本息
就到處抓人農民只好賣地賣兒女

種種新政的實施
讓寬鬆的經濟環境不復存在
自由工商業者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從制度創新的層面來看
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性超越之前的任何一次
它是最後一次建設性探險
是整體配套性體制改革的終結之作

一個特別嚴重的後果是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給後來的治國者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

一位如此才華卓樂的財經大師
在工商經濟如此發達的宏觀環境中
進行一場如此全方位的配套改革
卻造成如此慘烈的失敗結局
這令所有後來激進式變革望而卻步

它的失敗可以說是歷史性的
表明基於法家戰略和儒家倫理的治國手段在經濟改革領域已經無路可走
自北宋之後南宋、明、清歷代治國者基本放棄了體制內的制度創新
開始用更加嚴酷的管制方式來維持統治
其經濟策略愈來愈謹慎趨向保守
最終走進了閉關鎖國的死胡同



所以說自王安石之後的中國
真正嚴肅的經濟問題只剩下一個
那就是穩定

王安石變法空前強化了政府管制的能力
在當時歐洲所出現的自由民、自治城市、對君主權力的限制等法權思想
對於強調中央集權的中國而言
根本沒有萌芽的土壤

回過頭來我們可以總結出個觀點
就是什麼是阻礙突破失敗牆的因素

成功失敗到最後成功
王安石變法在初期取得一定成就
但這成就背後卻沒有看到失利的問題
當時也是有人知道
當宋神宗說:「市易司連水果都要壟斷起來銷售能不能廢掉」
王安石就回答:「制定法律的關鍵是,是否有害於民,不應該因為它的瑣碎就罷廢」
當時也是有只是放眼時間唯度
在來看這段我們就必須站在王安石角度來看
因為確信制度以及一套法制變革需要時間所以堅持

這也就像現在許多制度新創的突破改善
沒有人能確信這能在什麼時間點有成果
一直投入於是時間投入愈多就愈捨不得抽身
也搞不好下一刻就出現所要的

於是就有一個問題
究竟什麼時候要繼續什麼時候要停?

王安石變法得利的是少數利益集體
而大多數完全受害於此
得利者就繼續擁護而未能得利者什麼也不能改
而制度的貪婪遠比人的貪婪更為可怕
也就回到上面問題
沒有所謂最好的制度
是要能彼此這體系上獲得相對應的平衡
以及從中獲取相對應的成果
最重要關鍵就在於對於制度打破重組
適應變革通常會有一段陣痛期
這也是每次變革最困難
由其在王安石後大家都已經知道失敗
就也沒有人在能往這方向進行創新體制
始終把過往的思想累積成唯一種阻礙

回過頭來人類歷史的進步
卻都是由人類思想的轉變而成的
當我們用天與地的角度來看事情
到從地球平的來看事情
從世界以地球為中心
從太陽是世界中心
從奇點為宇宙中心

每一種角度思維的轉變
都是人類對於這世界觀點在次轉變突破

所以總結所有制度不管失敗或成功
突破過往將成為進步的原動力
而總體量突破的好壞取決於我們轉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