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66【秦漢歷史】中央政權的鞏固:從分封到郡縣



真正理解歷史的人,不在於對時代有什麼樣的評論或功過是非,而是知道當時人所做出的抉擇,往往都是出自於不得已。其中的差異就在於是否有全面性,用更大的格局與視野以及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想法,從而看待一件事情背後所牽連的一系列影響。

古人曾說:「屈賈誼于長沙,非無聖主」有時人才無法發揮其才能,有一項因素,就是時間點。往往在對的時機點,與對的人才,將開創出不同的時代局面。

從秦帝國的創建到滅亡,很大原因在於當時尚未形成中華民族的思想,被殲滅的六國都都有各自文化,對於大一統的國家並沒有太多的想像。

所以秦始皇在開國之初所面臨到的問題與挑戰遠大於各朝代,如何讓六國不同文化認同大一統的民族就需要有好的治理技術。而在那時出現的李斯,並推行的多項政策,例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而這些一統也奠定了帝國統一的基礎。但因為經歷過周王朝所推行的分封制,當時的人們還沒有辦法轉換對大一統的國家有文化上的認同,加上法家治理的理念對於當時才剛起步的過家又是一種沉重的負荷,就導致六國舊勢力的崛起。

最終漢高祖劉邦,再次完成大一統的王朝漢朝時。理解直接實行郡縣制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還是太早的思想,所以不得已把漢初的功臣一一分封成為諸侯。而中央只實際掌握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一的控制權。

當時劉邦也清楚知道,要延續帝國的大一統,勢必要剷除調諸侯王對中央的影響,於是在不久後一一把諸侯王也就是過去的功臣依序剷除。就連最有戰功的韓信也遭到殺身之禍。這一切的不得已都是為了大一統的帝國而做出不得以的抉擇。

雖然在之後有「白馬之盟」讓劉姓氏家來接管各地諸侯王,但這項舉動只是緩兵之計,因為要真正實行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就必須要收歸所有地方政權。但為了避免重蹈秦帝國的歷史,只後藉由不同的形式來呈現。

要一直等到「七國之亂」後才算是真正的把中央的權力釋放到全國。


秦 漢 中央 地方
郡縣制 分封制 
共計 2,88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5 分鐘



中央集權的衝突


所有危機都是在繁榮的土壤上萌芽起來的。對一個「家天下」的帝國而言,民眾富足及國庫充裕,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但同時卻也可能是另外一些危機的導火線。就在「文景之治」期間,各種新的矛盾已然呈現。

首先是中央集權出現旁落的跡象。劉邦興漢之後,實行的是分封制,眾多同姓和功臣裂地建國。當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推出之後,地方諸侯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迅速形成了強大的勢力。其中烈焰最盛的就是吳王劉濞,他不但擁有龐大的鑄錢產業,而且吳地靠近東海,既有豐富的鐵礦,也是海鹽的盛產地,鹽、錢、鐵三業,讓劉濞富賈宇內,他結交各國,逐漸成為一股足以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地方權貴力量。

除了諸侯興起之外,商人勢力也愈來愈大。鑄錢、煮鹽需要大量的人力,動輒千人以上,且聚居於偏遠的深山之中或濱海之地,這是一股很難控制的民間力量。鐵可以鑄成兵器,鹽可以獲得暴利,人可以轉為士兵,另外,從事流通事業的富豪有眾多的車輛,它們也可以被迅速地改裝成戰車,因此「豪強大家」。

就這樣,地方諸侯與商賈強傍比而起,讓長安城裡的最高統治者不寒而慄。在皇權體制下,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從來是一對很難均衡的矛盾,甚至可以說是非此即彼,不可調和。當中央把權立集於一身的時候,政權可保穩定,但是就會造成地方創新的不足,財富階層受到國有資本集團的重大壓迫,整個社會處在低效率運行的狀態之中。而當權力從中央下放到地方的時候,就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景象,地方力量和財富階層將變得十分活躍,經濟可獲得大發展,然而,中央的政治權威及財政收入會被大大削弱,離心離德和「以鄰為壑」的諸侯經濟將大行其道,此外還將出現嚴重的貧富懸殊。因此,如何均衡集權與放權,做出適當的制度安排,成了統治中國的首要課題,歷代政權往往停留與此,興盛或衰弱也由此而生。此景,兩千以降未曾稍改。

文景時期,有兩位雄辯的政論家先後對當時的「分權過度」提出了擔憂和對策,他們是賈誼和晁錯。

賈誼是漢初第一個提出重新回歸中央集權模式和重農政策的人,他才華洋溢,文筆華麗,議論深遠,所寫的《過秦論》和《治安策》膾炙人口,在當時就被視為思想重鎮。針對中央集權旁落的景象,賈誼在《治安策》中給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也就是「分而治之」,在原有的諸侯王的分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諸侯,從而分散削弱他們的力量。對於商人經濟力量的膨脹,搭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如果把地方的政治和經濟力量都打壓下去之後,國家將如何治理呢?賈誼的對策是,在政治上,實施儒家所宣導的「仁義之道」。他在著名的《過秦論》中評論說,秦始皇「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在經濟上,則是重新回到「重農」的道路上去。賈誼在《論積貯疏》中寫道:「農業興旺,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糧食多了,有什麼做不成的?只要讓老百姓全都去務農,都以此為本,天下人各食其力,那些從事商業的人都轉而去種地,家畜多而糧食足。這樣是可以富安天下的,可惜皇帝還猶豫不肯實施,多可惜。」

與賈誼同齡的晁錯也同樣宣導這一路線。
與書生論政的賈誼不同,晁錯深得景帝信任,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副丞相),位列三公,對政策影響重大。

對於地方諸侯的坐大,晁錯比賈誼更為激進,直接提出了「削籓」的主張,集取消王侯封建。西元前一五五年晁錯上呈《削籓策》,主張對犯罪有過錯的諸侯王,削去他們的支郡,只保留一個郡的封地,其餘郡縣都收歸朝廷直轄。

最終導致吳王劉濞會同膠西王、趙王、楚王等七王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群起叛亂。景帝為了平息眾怒,被迫腰斬晁錯。可是,吳王等人不善甘休,繼續挺兵,最終形成「七國之亂」。
在名將竇嬰和周雅夫的指揮下,朝廷鎮壓判斷,最終評定了七王之亂。

七王之亂的平定奠定了一大內憂,從而實現中央集權的治理,使中央更有權力的行使權力。



評語


漢文帝知道當時賈誼所寫的《推恩令》可以削去諸侯王的力量,卻也知道一旦觸動諸侯們最敏銳的神經,就是削減他們的力量,就有可能群起反抗。因為當時中央政府無力與地方作抗衡,所以只能暫緩,以及為了不讓諸侯們起疑,只能讓賈誼成為政治鬥爭上的犧牲者。

直到景帝時期,藉由晁錯所推行的政策一步步削減地方諸侯的實力,卻也導致諸侯們的群起抵抗。但危機也就是轉機,藉由這次的七王之亂,一舉掃除了從漢高祖到文帝以來的擔憂,讓中央得以擁有更廣泛的權力。

「隱忍」可以說是從秦皇到漢高祖與文帝景帝同樣面對的事情。為了開創與過往時代不同的帝國霸業,從分封的思想轉變成中央集權的郡縣,再從異性諸侯的分封到同姓諸侯,最終到所有權回歸中央。從秦漢發展的過程中,所有的決策都圍繞在如何鞏固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收歸實質的掌控權。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業開創,難度之高。但卻也因為這些人的努力,使得中華文化大一統的概念深植到民族人的心中,而後的歷朝歷代也都承襲著秦帝國開創以來大一統的核心理念。

如果說可以從這個朝代中學習到什麼,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當你正在走向開創新格局的時候,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事件,是否能為大格局的發展放棄個人或力排眾議的魄力與認知。一條道路上不只要走的好,更要能夠走的久。這就是秦漢帝國發展至今還能影響到我們的關鍵。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集權帝國的奠定】重商主義奠定鹽鐵論:格局與停止的認知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個真正建立完備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大獨裁者。在全球範圍內幾乎與漢武帝同時的另外一個獨裁者人物,是羅馬共和國的凱撒。此時東西方文化走在同樣的道路上,中國構築了中央集權體制時,羅馬也從共和政體轉型,世界進入了「獨裁者時代」



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無論是鑄錢權的上收、鹽鐵專營還是算缗、告缗,都發生在漢武帝與匈奴的長期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的關鍵時刻。上述政策的實施讓近乎空乏的國庫重新充足了起來

這一財政上的改善為漢匈戰爭的最終勝利以及之後對朝鮮、南粵等地區的征服提供了強大經濟保障

當時由桑弘羊主持全國財經事務前後達二十三年之久,可以說是漢武盛世的最大功臣。不過,在朝廷內外,桑弘羊的政策還是愈到眾多的反對者,其中尤為激烈的,包括當世最著名的兩個知識份子董仲舒和《史記》作者司馬遷等人

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奠定人物,他明確地反對國營化政策,認為應該使「鹽鐵皆歸於民」他還提出享受政府俸祿的官員和貴族都應該退出商界,不應該與民爭利。



那國家如何才能富強?
他給出了三個辦法,分別是:薄賦輕徭、重視農業和以仁義治天下。這三點似乎並無創見,是重複了孟子、賈誼等人的老調,在急於建功立業的漢武帝聽來,都不值得一駁的書生之見。司馬遷的經濟觀點與董仲舒也有類似之處

最後漢武帝到了晚年,這些政策出現了重大的後遺症。對財富嗜血般的追求,最終幾乎要重蹈秦始皇的覆轍,於是漢武帝不得不頒布《輪台罪己詔》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紀錄在案的皇帝檢討書,以漢武帝的雄才偉略,早年不可一世,晚年黯然罪己,是歷史上的一個諷刺和警醒



此後,中央政策趨於寬鬆,民間燒得喘息,終於避免了更大的動盪

強勢的國營化運動在短期內能夠發揮「舉國效應」,迅速提高國家的生產能力和財政能力,對外可以與最強大的敵人進行交戰,在內可以建成規模空前的大型工廠,但就長期而言則必然削弱民間經濟的積極性,導致社會機能退化,進而在長期上造成國力的衰落。

西元前八一年,漢帝國在朝廷上舉辦了一次關於鹽鐵專營政策的公開辯論。一方是桑弘羊,另一方是一群儒生,這次辯論的內容就形成一部流傳至今的《鹽鐵論》



鹽鐵會議的舉行有政治上的背景,當時,大將軍霍光為了清洗桑弘羊,利用從朝廷到民間對國營化政策的反對情緒,專設此局

群儒反對國營化政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的面向:
一是鹽鐵、均輸、平準所造成的與民爭利,形成官商勾結,物價沸騰,民間經濟蕭條

二是國營企業生產存在的弊端,導致商品質與適用性不適於民眾使用

三就是出現權貴經濟,形成一個背靠政權,以國營為名,來獲取龐大利益的經濟集團

這些儒生所提出的這幾點,在桑弘羊來看,這些人來自民間,都沒有治國的經驗,只能提出國營化的弊端,卻提不出有創見的建設性意見

在他看來,如果不執行國營化政策,戰爭的開支從哪裡出?國家的財政從哪裡得?地方割據的景象如何化解?而這三項就是治國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最重要課題

在《鹽鐵論》中,桑弘羊的經濟思維得到了一次淋漓盡致的呈現。桑弘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工商業看成是「富國之本」的人

他提出「富國何必用本農,足民何必井田也」要讓國家強大何必依賴於農業,要讓百姓富足何必用到井田制這樣的笨辦法

在「獨尊儒術」的武帝年代,在後世無數的儒家學者來看,它更近乎狂妄和大逆不道。與西方相比,一直到十五世紀後,歐洲才出現了類似重商主義思潮,桑弘羊幾乎擺脫了倫理的局限而考察財政問題


什麼是經濟興盛的關鍵?
又是什麼樣的因素使漢朝沒有走向秦朝一樣的結局?
桑弘羊看到工商業存在著巨大的利潤
透過發展國營工商為主的命令型計劃經濟
來使得生產利潤收歸國家

這是由統一的經濟來作為工商發展考量
如果以多元民間的經濟體系將會呈現出另一種面貌
但同時中央權力就變得相對衰減
而地方與有產階級形成有利者

這也就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所面臨到的問題
中央集權的經濟發展就會導致民間失去活力
讓民間地方擁有權力就對導致中央失去統治效益

那什麼是對的經政策
從商鞅到桑弘羊都有一個急於立功使國加強盛的君王
希望在短期間內讓國家富裕對外擴張
藉由舉國之力讓國家得以支撐對外的事務
同一時間民間地方就呈現疲弱
最後漢朝還是回歸放利於民,才使國家免於像秦帝國的覆滅
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好的經濟政策
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格局與停

每一項發展到後都會面臨瓶頸
這時在當政策發展出成效時
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當下的成果
更重要的在於透過放長時間維度來作為考量
只有當隔局認知有了廣度後
才能清楚知道什麼時間點該停止
最不好的政策就是明知道已經知道在走下去毫無效益
卻又礙於各種考量而不去制止導致全盤覆滅

回到個人面來看
就是在成功時思考失敗
失敗時想像成功

往往會受限於當下的環境而看不清未來
使得思維一直局限在框架內
時間軸線拉長時
當下所面臨的狀況就不再是危機
而是要去判斷這些情況
對於未來將呈現出什麼樣的價值效益
要能使方向一致就必須先清楚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麼?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集權帝國的奠定】商鞅變法:計畫經濟到現代組織變革策略

商鞅的三輪變法,前後長達十年多循序漸進
他的強國之術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殘酷和嚴厲的一種
是一次激進國家主義試驗
在經濟模式上則體現為「命令型的計畫經濟」
讓整個秦國成為令人畏懼的「虎狼之國」
舉國上下蔓延著極端功利主義的進取氛圍



商鞅的「霸道之術」開始實施時
他將變法分為三個階段
分別是農耕、軍戰和中央集權
最終把秦國變成一個無比強大的戰爭機器

商鞅推出的第一改革法令是《墾令》
其中心思想就是讓整個秦國變成大農場
商鞅認為治國之要就是讓民眾「歸心於農」
大家都去耕地了民風就樸實而純正


第二輪開始更為廣泛且深刻的變法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建立了軍爵制度

商鞅設計了二十個等級的爵位
都是以殺多少人來計算
比如作戰殺一甲士憑其首級,可賜爵一級
並賜田一頃,宅九畝
斬得兩個首級,可當「百石之官」
斬得三十三個首級,可成為「屯長」

有獎當然有罰
作戰時以五人為一屯
百人為一將
如果做戰結束時
「一屯」或「一將」沒有殺死任何一個敵人
那就要處死為首的「屯長」和「百將」

除了誘以利、懼以刑之外
商鞅還規定秦國民眾從小夫到大夫爵級一等
就可以在死後的墓地上種樹一顆
也就是軍功越大,墓上植樹越多
樹木繁茂足以光耀子孫

這一軍爵制度它徹底抹殺了貴族與賤民的界限
人人可以通過戰爭或取功名富貴
在世界文明古國中
中國是最早打破貴族制度的國家
這其中商鞅的作用可以說是最大



確立了「農戰」國策之後
商鞅開始推行第三輪變法
目的是要全面加強中央集權
其重要政策有三項
分別是土地改革、統一度量衡和推廣郡縣制度

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廢井田,開阡陌」
商鞅宣布廢除井田制
允許民眾開荒耕作、賣賣土地
這自然大大激發了民眾生產積極性
使變法的「農本思想」更加得以光大

郡縣制度成為秦國的治國基礎
這一制度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是中國官僚制度的根本

商鞅的治國思想中有強烈的反智、愚民和好戰的特徵
與曾經當國商人的管仲相比
商鞅對商人階層不但毫無感情
在經濟思想中「強國」與「富民」似乎是對立的
他極端地認為人民不但不應該有思考能力
而且絕對不能夠富足

管仲主張用價格政策為工具來縮短貧富分配不均的差距
到了商鞅則走到了「強國貧民」的極端
他的治國思想中
戰爭是起點也是終點
並且循環往復不該停止
民眾都去耕作糧食就會迅速增加
大將就有了物資
然後君爵制激發人民戰鬥的熱情
攻城掠地後土地和人口又增加
就可以擴大農耕
繼續發動下一場戰爭
入此國家就成了一台強大無比的戰爭機器

商鞅徹底改變了戰國乃至後來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態
從管仲對中央集權的最初試驗
到商鞅將演繹到恐怖的極端主義
可以說影響中國千年歷史的治國模式到此已基本定型
後來治國者無非在這兩者之間徬徨選擇



在嬴政統一天下後
並沒有適時地改變商鞅的政治和經濟政策
國家仍處在緊張的、高度管制的「戰爭機器」狀態
以至於在他身亡後帝國迅速被肢解

商鞅為秦國打造的思路
就是讓整個秦國民眾變的跟機器一樣只懂得打仗與耕作
整個商業市場與思想完全被抑制著
後還秦帝國的焚書坑儒就是要讓民眾都沒想法
商業也非常厭惡商人所以用各種政策讓商業無法活絡
但商鞅也為中央集權以及世襲制度的打破做出重大貢獻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變法是讓秦國奠定未來滅六國的基礎

而我們在看這段歷史中又能得到什麼?

為什麼只有秦國能變法成功?
這我們就要回到當時秦國起源
在周王朝的各諸侯國裡
秦原本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小國
秦人的始祖是一個遊牧及狩獵的民族
被農耕華夏文化排斥在「正統」之外的遊牧民族
秦國人常常被稱為「秦夷」

但也因為這樣的背景整個秦國在變法過程中
所遭遇到貴族反抗相對與東方諸國相對少了許多
因為沒有歷史包袱反而讓民族變法更為有效

就像美國在建國初年時期
整個國家發展可以快速推演
就也是沒有這種歷史包袱
相對於英法等國來說更加靈活

這樣的基礎下整個變法的反思
在整個變革之下總會有反對聲音
但計劃經濟的呈現是需要時間
所以在變革之初除了要規劃整體變革的長遠效益
更要設計出在短期間內能夠有所成果的成績



這也就是現代組織在運行過程中
往往會因為過去的歷史或經驗
而被這些所侷限著
這也是新創行企業的優勢點
可以迅速透過轉變組織制度方向
來順應最新的局勢

然而大企業公司就沒有辦法突破這天花板嗎?
這也就是我們透過商鞅變法過程中來解析現代組織的變革策略

商鞅變法的第一輪中就讓整個秦國在三年內
人民專注於農耕使得糧食豐足
其對於整體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變法第二要點就是要能夠有激勵作用
秦國與其他諸國作戰時
秦軍殺敵的氣勢就與其他軍隊有顯著差異
這就是軍爵制度所產生的影響

一組織改變後要能讓制度有效活化
就需要滲透到組織裡的每一人
都覺得做出行為後有所獎勵
進而變成制度擁護者

第三中央集權
在互聯網時代強調小而每個體組織發展
讓每個組織成員都有共享共制的權利
而這些共同創造的組織可以說是現代組織發展趨勢

可是什麼樣的情況下組織需要中央集權
以及集中權力的背後又是為了什麼
就也是我們必須去探討到選擇時

計劃經濟是中央政權對於未來幾年所規劃設計好的方針
而組織內成員在針對這方針來做相對應的組織事務

但面對到外部衝擊或計畫有缺失時
就會面臨到組織方向的抉擇
持續或變化

新創企業組織面對共同計畫方向行走時
就也會面臨到市場或政策上失誤
這時的持續或變化
就必須由組織價值、文化及精神者來選擇
而這一系列體系就需要有類似中央權力的發號
如果卻少了這一環結
就會讓組織變成大家往哪就往哪
有時組織發展的過程
並非一帆風順還必須要經歷些下降才能在創高峰
而這時就也需要這一系統來維繫組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