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隋唐經濟史】科舉制度:如何創造社會階層的流動

世界第一批帝國,羅馬和漢朝崩潰後,中國歷史和歐洲歷史就開始出現差異。統一成了中國的一種文化。



隨著羅馬帝國的消亡,歐洲從此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封建制時期,並從此再未「統一」。二十世紀末出現的歐盟是一種新了聯合體模式。而中國則有一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規律。

西元五八一年,楊堅在長安建立隋朝,幾年之內征服大江南北,於五八九年結束了長久分裂混戰的局面。

這個實現統一大業的王朝根八百多年前的秦王朝一樣,又是一個短命帝國,它從統一全國到喪失政權前後僅僅二十九年。但是這兩個短命的帝國卻都各自完成了幾個影響千年的巨大工程,秦朝確立了符合大一統需求的郡縣制度,修築了萬里長城,隋朝則創造了科舉制度,同時開鑿了南北貫通的大運河。

科舉是政府通過定期聚舉行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其考試的內容是研習儒家經典。

在政治經濟史的意義上,科舉制是對世族模式的一次徹底「反動」。世族模式和莊園經濟,從西漢中後期以降的數百年間,困擾歷代治國者,幾乎鮮有改造成功者,王莽改制,十年而亡,劉秀「度田」不了了之,東漢政權的以及魏晉南北朝的紛亂,無不與此有關。一直到科舉制度的出現,才切斷了世族繁衍的制度性根源。

科舉制度自誕生起,就成為大一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朝廷主持的考試來變成統治階層的一分子。如果說商鞅發明的軍爵制度打通了普通人向上晉升的「武力通路」,那麼,科舉制度則開拓了「文學通路」,這顯然是一條更為廣闊的道路。從此,優秀的人才均被納入到體制之內。科舉制度造成知識階層對國家權力的絕對依賴,在這個由「規定動作」組成的考試行動中,知識分子首先喪失了獨立生存的可能性,進而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從這一制度確立之日起,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知識分子階層在中國歷史上完全消失了

在本質上,科舉是一種政府主導的教育和人才選拔體制,當這一制度被確立之後,其他成才途徑都被認定為「異端」,其中就包括通過經商成為優秀了商人

科舉制度所造成的影響可分為兩個面向來看:
第一個面向就是思想創造,科舉制度所鑑定的就是對於儒家經典理解,如果我們理解儒家的思維就會知道這是,以農為本,經濟制度上一昧以「復古」為目標,幾乎沒有太多系統性思考。這也導致所產生出的官吏,本質上缺乏對經濟發展的辦法以及思想上成為了限制。

另外一個面向就是階層流動,過往都是貴族或世族代代相傳,使得整個社會呈現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缺乏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而秦朝與隋朝所創建的軍爵制以及科舉制,打破了過往階層與階層之間的界線。讓人民有機會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換取更好的生活。

兩個面向來看一個呈現思維上的束縛,另一個則是打通了整個社會階層間流動性。從者兩者間我們可以進一步來探討,當代社會如何打破所處環境,進而使個人往不同階層流動?另外觸使流動的關鍵思維又是什麼?

首先,針對階層流動性來看,從社會角度來看,一個文明社會的誕生,是透過各種人協同合作所產生的結果。如《國富論》所提到分工的重要性,社會透過有人從事農業、工業、商業來使整個社會在各自分工下,達成一個更大的經濟合作,這也就是群體合作的力量。

當每個人都各自處在自己的崗位上,有要怎麼使階層流動?其中的關鍵,就是在於讓本身工作有了替代性。這種替代性又分為兩類來看,一類別是屬於效率性,可以增加本身生產價值,使空出的時間拿來從是別事項;另一類就是替代性,透過科技、產品或相關事務來替代原本事物。

接著我們先探討觸使流動是什麼樣思維,在科舉制度下所產生出的人,思想都侷限於當下的經典,而缺乏了多元化的思維,所以在面對各種問題時,往往能想出的辦法就這麼有限。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單一思維模式或缺乏多元性的價值思維,反而會使我們的想法產生偏差,因為我們只透過既有框架,來推導出我們想得到的答案,卻無法看見另一種思路。

結合上述兩段的總結,我們可以發現,追求社會階層的流動,可以透過本身對於相關工作的改善來解決,而解決方式有兩種:一種效率、一種替代。
而我們要如何具備有這種改善的能力,就取決於我們的認知與格局。
只有當我們的眼界看的夠深夠廣,所產生的視野也就有所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