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文明】日本的西化:學習、交流與尊重

日本在近現代革命中可以追朔到一八七零年代。在「文明開化」與「富國強兵」的名義下,名治時代的帝國菁英脫下了他們的武士服裝與和服,轉而穿著歐洲服裝。這種改頭換面的想法來自於明治的大臣岩倉具視。他率領使節團到歐美考察兩年,發現經過數世紀的閉關自守,「我們的文明在許多方面均不如歐美各國」。



從一八五三年開始,日本的經濟就在美國海軍准將培里以「黑船」威脅下重開貿易,日本不斷苦思西方何以比世界其他地區富強。在考察西方的政治制度成功嗎?還是教育制度?文化?或者是他們的服裝?在不確定的狀況下,日本人決定不要冒險,認為應該全盤接受。從普魯士一八八九年憲法,到英國一八九七年金本位制,日本完全依照西方模式重塑自己的制度。陸軍的操練方式仿傚德國人;海軍學習英國人。另外也引進美國式的公立小學制度。

然而,最明顯可見的變化是日本人的外表。從一八七零年起,政府下令禁止宮廷內牙齒塗黑與剃去眉毛的做法。大約在此同時,大臣們開始斷髮,並留起西方的髮型。一八七一年的帝國命令要求高級長官必須穿上「洋服」,也就是歐洲禮服大衣與高領白襯衫。



雖然有些日本人依然堅守武士道傳統,但絕大多數都人都明白,如果日本想與歐美帝國平起平坐,那麼西化是不可或缺的。這種平等的要求,首先是在貿易條約與國際法上獲得一般性的對等。他們最大的企圖是被當成人、當成紳士,而且要與西方人對等。如果穿著陳舊過時的服裝,他們或他們的國家將不會獲得嚴肅看待。

裕仁成長的日本是一個既崇拜西方現代、又憎恨西方高傲的國家。要得到平等看待,日本必須獲得終極的西方飾物:帝國。時機很快到來。一八九五年,日本的歐式海軍在威脅威海衛全面擊敗中國北洋艦隊。而日本人開始了解他們學習的歐洲典範不願意給予他們對等的帝國地位。要能達成這目的,唯一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與歐洲人衝突,如此他們才能親自體會麻煩,了解自己的不利。

與西方人的首次衝突是在一九零四年,日本與俄國在滿洲問題上爆發戰爭。日本在海戰與陸戰均獲得覺定性勝利,這如同向世界施放一個信號:西方的支配並非神授。有了正確的制度與科技亞洲帝國也能擊敗歐洲帝國。

從日本西化的過程中得出三個結論。第一模仿,面對強大敵人時,我們如果力拼與之抗衡往往結果是失敗收場,可是這又會延伸出兩個層面,第一層面就是對於強者為榜樣的模仿;另一層面是透過非主流方式來對戰。什麼是非主流方式的對戰,例如歌利亞與大衛的故事,歌利亞所擅長的近距離搏鬥,加上身型龐大,力量又是大衛數倍有餘。可以大衛卻選擇不同於一般方式來戰鬥,就是投石反而讓歌利亞沒有發揮的空間,也就使大衛能夠藉由自身優勢來戰聖歌利亞。回到日本的角度來看,面對西方強權衝擊,如果以不對稱性來打只會形成如海盜的樣貌,缺少了西方強盛的核心價值。所以只有透過模仿才能把強盛的秘訣一一複製到日本內。

模仿的經隨在於,獲取知識、認知與概念,這些就是所謂的元素,要能真正榕會貫通,就在於架構。當模仿時只是學習制度或服裝等外在因素,而不考慮是什麼樣的原因所產生的,就會容易把所學到的失去它的價值。而日本在學習上也面臨了衝突,就是過去日本文化根本,如果全盤接受,將使日本民族的獨特性喪失。於是在學習過程中把留本土文化精神,透過架構化以及生成原理,最終產生出屬於日本民族特色文化。如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初期靠模仿琢磨大師的概念,而最後能否成為大師,就是靠個人所磨練出來的特色。

第二項所得出結論就是「交流」,如果沒有培里的「黑船」打開日本國門,國家將只侷限在自己島國範圍內來作交流,從而喪失了多元交流所產生的結果。如同明清兩朝整個中國呈現出大鐵桶樣貌,對北建利長城;南封閉海上貿易,讓國家的交流限制在當朝的地區,最後也是由英國人於一八四五年鴉片戰爭中,打醒了中國人對於世界開放與交流的認知。

文明或組織到個人,成長的動力都是來自於協同合作下,所建構出了社會利潤。交流就是這之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為有交流,才能知道事物的可能,不在只侷限於各自框架。然而,在現代我們該如何擁有這樣的交流,就在於知識、認知上我們從什麼地方來取得,當擁有穩定的新知、新觀點不斷加進來,才能在變化的世代中清楚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

最後一項結論就是「尊重」,日本西化的過程中,最想追求的就是一種平等,這時就要回顧過往歷史,奴隸的歷史出現在各種文明中,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文化?就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呈現,認為自己是最有文化、最有權力等,高人一等或好幾等的姿態。所以視各種人為低下人。如果從組織層面來看,就是一種穩定的象徵,人類歷史中什麼樣的部落需要穩定,就是在大家出現分工合作時,如果在各自狩獵採集,所生產了糧食就足夠自己用,為什麼還需要聽從其他人的?

只有當部落出現農耕,糧食穩定人口逐漸壯大的同時,需要更加穩定的治理方式,讓部落得以穩定發展,於是就會出現領導者,來引領部落規定秩序。也隨著時代不斷演進,這樣的領導最終都高傲的眼光,認為這一切都已經是理所當然。

這也間接影響民族對於民族間的看法產生了不同,所以回歸到根本,各民族間本身並無差異,只是在於哪些人先得到讓文明進步的關鍵要素。如同當代大型企業在看小型企業時,都會有這種偏見眼光來看待,但這往往也就是造成大型組織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只有擁抱不同的見解、不同型態的出現,才能永保個人、組織到國家的發展,而這一切的源頭來自於對彼此的尊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