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57【國富論】社會分工的積累:未來工作的轉換與資本積累的樣貌


《21世紀資本論》中提到,人類社會的財富積累將愈來愈趨向極端化,也就是擴大差距,呈現一種冪次分布。換句話說財富或物品將無法平均分散,這就容易導致社會協作體系的失調,就像同法國大革命時期,因為階級間的資本差距太大,導致人民群體反抗。然而,要能解決問題就必須從根本的源頭來看,究竟資本累積對社會的影響性是如何?以及當人民群眾的增加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會怎麼樣?還有如何有效降低社會資產的差距?

接著我們從進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分析社會協同的狀況以及最初資本累積與社會協同運作之間的關聯性。

就可以從兩個面向來探討:第一,社會分工的價值性以及人類進步的動能因素;第二,資本的積累是如何促進社會分工的價值。

首先,我們先了回顧人類的演化史,從《槍炮、病菌與鋼鐵》中可以發現到,當四大文明的誕生,都是起源於農業社會,使糧食有了穩定性,並促成社會各職業的出現,間接形成城市或國家。

在這一系列演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是因為有了充足了糧食,誕生出更多的人,這些人又可以從事文明事業的發展,進而讓社會更加分工。

當社會處於原始狀態時,要進行日常的生活運作是不需事先儲存或積蓄任何物品。每個人依賴自己的辛勞努力,盡可能隨時提供硬自己需要的物品。例如像是肚子餓的時候,就到森林裡打獵;衣服破了,就把獵殺到最大的動物剝皮來裹身;房屋快要傾倒的時候,就從最近的地方找來樹幹和茅草,盡可能加以修建。

但是,一旦社會分工徹底實施了以後,每個人隨時需要的各種物品,他自己的勞動力產出只能提供極小的一部分。其餘絕大部分都要靠別人的勞動產出供應,這就要用自己勞動產出來購買,或者說,用自己的勞動產品價格購買。不過,這個購買動作,必須等到自己的勞動產品不僅已經完成,而且已經出售了以後,才能進行。

因此,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各種物品事先儲存在社會的某個角落,至少足夠維持個人的生活,並且提供個人工作所需的原材料和工具。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各種物品的積累必然先從社會分工。所以,只有當事先積累起來的各種物品數量愈來愈多時,勞動分工才可能分得愈細。當勞動分工愈來愈細時,同一數量的工人所能處理的原材料數量,將會依更高的比例增加。

而且由於每個工人執行的工程方式愈來愈簡單,將會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來取代,方便或減少這些工作用人的必要,以及降低工作難度。

因此,當勞動分工愈來愈細時,若要讓相同數量的工人經常進行工作,除了必須有相同數量的食物積累是先儲存起來,以及事先積累的原材料和工具數量,也必須比勞動分工上來要多一些。

也就是說,每個行業的工人數量,通常會隨著該行業的分工愈細而有所增加,甚至可以說,因為有工人數量的增加,所以才讓勞動分工可以更細。

從這觀點再進一步延伸就會發現,物品的積累就必須在前,否則勞動生產力就不會有重大的進步,或者可以說,物品的積累自然會導致生產力的進步。

每個運用物品積累以維持勞動工作的人,必然都希望盡可能使運用方式產生最大工作成果。

首先,他會竭盡心力安排勞工執行各種工作,讓每個人發揮適才適所的價值。第二,盡可能提供最好的機器給勞工使用,不管事他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發明出來的,或是從外面買進來的機器。在這兩方面的能力,通常和他運用的物品積蓄成正比,或者說,通常和積蓄數量所能雇用的勞工數目成正比。所以,每個國家勞動工作的數量,不僅會隨著雇用勞動工作的物品積蓄增加而增加,而且同樣也由於物品積蓄數量增加,同一數量的勞動所獲得的工作成果也會變得愈大。

這也就是物品積蓄數量的增加,對勞動工作數量和勞動生產力所造成的影響。

社會分工化的角度來看,隨的人類社會不斷的進步,社會分工將愈來愈細緻化,同時,隨著科技的進展,部分的分工將會被機器所取代,但這並不表示人類就停止進步,而是透過機器的協同製作,讓我們可以更專精在各細分化的事項,所以,整體的社會競爭力會持續提高。

可是,如果人只維持過往生存的基本技能,是無法滿足社會分工所需,所以,就必須透過學習、操作練習來使個人能力提升,再投入分工化的體系中。

回到最初資本的價值來看,要能把資本有效分散在各群體,就必須提升個人的勞動能力,換句話說,最根本的本質還是回歸到個人是否能不斷學習新知,過往時代的更新替換大約一兩百年的時間,但是現在產品科技的進步速度,比過去歷史的任何階段都來的快,所以保有過去的認知,以為只要有一項技能就能到終身已經不可行了,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學習新技術與跳脫產業空間的限制,來更加分工化。

如果要更精準地說,也就是知識認知的基本,過去資本的樣貌從基本生活物品轉變成錢幣,到未來財富上的資本將轉換為知識認知,就例如超級電腦AlphaGo所擁有的能力就是一種社會分工的價值,能夠運算各種圖譜,並知道各階段演算後最好的計策。所以資本累積的樣貌將成為知識認知的轉換,就是說,判斷一個人富不富有不再侷限於錢,而在於個人認知的思維。

也許,會有人反駁說,財富的富有只能從錢的價值來看,但我們必須有一種認知,錢是我們人類獨有所幻想出來的東西,例如你拿香蕉給猴子,猴子知道這價值,但是你給錢猴子完全不解這價值,所以錢的本質是人類虛構的幻想。

但又為什麼是知識認知,我們現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產品或運作方式,都是我們對這世界認知的了解,如果不知道,我們根本就不會使用這些產品。

所以,未來驅動社會分工精細化的過程,還是會由物質的積累,而且推動這積累的過程中,個人的知識認知就會決定物質積累的多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