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資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資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62【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市場或資本主義的殺戮:激發組織個人貢獻的2種要素


中央集權的組織下,也就是金字塔型組織,在溝通的流動性上會有非常大的阻礙,通常解決的辦法是拆分,讓大組織解構成一個又一個小事業群。讓彼此如個小公司像是競爭又是合作夥伴。

在《文明》書中就提到,西方文明之所以能主宰近現代,其中一個要素就是,「競爭」因為在競爭的過程,當你有這項技術,如果我沒有就會被比下去或者被對方征服。也因為歐洲呈現多元國家的狀態,讓競爭可以不斷激發啟蒙、科學、工業革命的發生。

勒班陀海戰是場西方國家如,西班牙、威尼斯、熱那亞、教宗國及其他國家所組成的神聖聯盟,對抗東方的奧斯曼帝國,這場戰役決定了後期海戰的轉換,以及兩種不同的文化、制度、社會、經濟的模式下的結果。

兩種不同模式下的組織,如何影響關鍵戰役的結果?

1兩種模式的衝突


勒班陀位於希臘西海岸外,處於奧斯曼控制下的巴爾幹半島和基督徒的西地中海之間,是歐洲和它的敵人發生海戰的合適地點。

接近勒班陀外海時,基督徒艦隊一共擁有超過300艘戰艦,這些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艦艇分別屬於威尼斯、西班牙、熱那亞及其他國家:208艘槳帆戰艦,6艘加利亞斯戰艦,26艘蓋倫戰艦以及其他76艘較小的戰艦。這支龐大艦隊的總兵力,則包括了5萬多名槳手和3萬多名士兵,這是自十字軍東征以來,前所未見的龐大基督教聯軍。

然而,這支艦隊在規模上仍然要小於蘇丹那支接近10萬人的艦隊,土耳其艦隊擁有230艘主力戰艦和80艘其他各類戰艦,在數量方面佔據上風。

儘管如此,事實最終證明,基督教槳帆戰艦的質量優勢而非奧斯曼槳帆戰艦的數量優勢決定了勒班陀海戰的勝負。

威尼斯槳帆船式地中海上設計最好、航行也最穩定的戰艦,它也是土耳同類戰艦的模板。西班牙戰艦也要比奧斯曼戰艦建造得更好、更結實。

這場海戰雖然識字亞克興海戰以來最大的划槳戰艦會戰,但它恰恰意味著划槳戰艦即將走下海戰舞台。勒班陀將是海軍史上最後一場大規模槳帆戰艦戰鬥。

2
決勝點


首先,基督徒鋸掉了他們的槳帆戰見撞角,這意味著使用戰術的時代已經過去。比起安裝撞角,艦上多安放一門火砲顯得更為有用。

此外,撞角也會影響艦樓火炮的射界,導致炮手必須向高處射擊,以免炮彈打到自己的船艏。

去除掉撞角後,基督徒的槳帆船擁有了更好的視野和安放火炮的更大空間,能夠直接瞄準射擊前進道路上的敵艦。

威尼斯兵工廠的生產能力,以及西班牙工匠的專業技術,確保了基督徒槳帆戰艦在武裝狀況方面要遠好於土耳其戰艦。

這不僅因為平均每艘戰艦上的火炮數量更多---神聖同盟的戰艦上共有1815門火炮,相比之下,規模大得多的奧斯曼艦隊只有750門---還在於每門基督徒戰艦上的火炮,在鑄造、保養方面都要比奧斯曼同類型武器做得更好。

在火器使用方面,歐洲火繩槍部隊有更多的經驗和更好的訓練,因而與上量上遠少於自己的奧斯曼同行們相比,他們的火藥和槍炮更可靠,並且射速是奧斯曼人的三倍。

與弩相比,奧斯曼人的反曲複合弓的確是致命的武器,它們具備更好的射程、準確度和射擊速率,但掌握這樣一件武器需要數年的訓練時間,而且在射擊數十發箭矢後,弓手就會疲憊不堪。

此外,弓也不可能像弩或火器那樣被迅速大量製造出來。傳統上,歐洲人強調將盡可能多的致命武器發到盡可能多的人手上,他們很少考慮射手的社會地位問題,也不必擔心有效使用武器所需要的狀態與訓練程度。

勒班陀海戰中雙方都使用了奴隸槳手,但是神聖同盟中依然有自由槳手服役,聯軍也傾向於讓參戰奴隸獲得自由。相比之下,土耳其槳帆船上的基督徒奴隸在戰前受到威脅,除了低頭划槳之外,任何異動都是死路一條。有些跡象證明,在戰鬥中至少有幾條船上的奴隸發起了暴動。實際上,在土耳其艦隊中,沒有任何一個自由戰士。

在這一損失對蘇丹而言可謂加倍慘重,因為他和歐洲人不一樣,既沒有製造成千上萬支新火繩槍的能力,也沒有組件一支由征招兵組成的新軍的能力。槳手—更不用說軍火製造者和設計者了—必須從歐洲海岸以雇傭兵、背叛者或者奴隸的形式弄來。

3
文化傳遞


西方以外的人們總是抱怨歐洲對紀念儀式壟斷,並難以忍受西方人對歷史藝術本身的控制,這完全是有道理的。勒班陀海戰的後果,比任何其他事都更不公平,一場西方式「勝利」的故事,很快就通過印刷出來的歷史書籍、委託製作的藝術品和到處流傳的通俗文學,傳播到數以百萬計的人們中間。

在所有這些紀念形式當中,沒有任何內容涉及從奧斯曼土耳其人的角度看待這場會戰。與此相反,我們只聽說蘇丹在戰後發出的殺死伊斯坦布爾所有的基督徒的威脅。少數幾份關於會戰的土耳其記述並不具備文學性,也沒有廣泛刊印發行,它們是乾澀的、政府批准的、格式僵化的紀載。除了少數伊斯坦布爾政府菁英之外,幾乎不會有任何其他讀者對其發生興趣。

與此相反,在義大利和西班牙文材料中,則有數十本充滿激情的第一手著述傳遍了地中海地區,儘管這些材料時常在事實和分析方面互相牴觸。這就是允許異類聲音和自由表達的社會特性。

勒班陀海戰的結果恰恰證明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的設計、製造以及分配武裝方式的優越性。數量龐大的火炮、火繩槍、弩,以及製造精良的船隻,在戰鬥中抵銷了奧斯曼人的數量優勢、土耳其士兵令人恐懼的聲望,以及奧斯曼帝國部隊在本土水與作戰的便利。因此,所有這一切在沒人能夠遇見到勝利的結果情況下,就已經使得神聖同盟獲得很大的機會來爭取勝利。


從勒班陀海戰中以三種面來看:方式、人員、武器來分析。

首先是方式,基督徒選擇以火炮的方式來做攻擊;另一方面奧斯曼則是用撞擊式,形成兩種不同的戰略手法。

後者就是不斷往前,因為過去戰都的經驗來看,只要用足夠數量的兵力,就能取勝,所以用這樣的邏輯時,遇到基督徒的火炮式攻擊,就出現了困境。

這就是所謂的不連續性的出現,在過往經驗下,出現未知的方式或沒見過的情況,容易迷失混亂。導致成功無法再接續。

第二,人員:從古希臘到羅馬到中世紀,歐洲都有所謂的公民自由的概念。也就是個人獨立與參與性;相對於奧斯曼來說,因為是大一統帝國,集權使個人權利收歸到中央與最上層,使個人只能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權。也就無法達到馬斯洛提到的個人發揮的層級。

第三,武器:從冷兵器時代進入到熱兵器時代,讓增兵的範圍增廣,例如原本使用的弓箭就需要有力氣的人才能拉的動,但是使用了火繩槍後,任何人只要會操作技術就可以快速上手。

這就對於人力上有大幅度的增加,以及可替換性。相較之下,奧斯曼以弩為主體,而培育一名弓弩守則需要12個月。所以在勒班陀海戰後,奧斯曼的兵力耗損,無法地立即回復到先前的狀態。

從這場戰役的三面向中,與現在組織的關聯性又是什麼?
可以從中看出對組織的兩種影響因素:

第一、速度:
面對不確定的時代,變化已成為常態的同時,如果只守住既有的框架或定位,容易讓組織進入衰敗,只有透過不斷嘗試跨領域結合,從新定位才能再次找出關鍵定位點。

例如蘋果最初的產品定位在電腦,如iMac,接著iTunes的出現,讓蘋果定位轉向音樂市場,後來2007年推出iPhone,轉而向智慧手機。可以看出企業轉型必須不再S行曲線達到飽和時,就必須思考下一步的發展路徑。

而在此期間,我們組織的核心定位就需要有這思維「勇於嘗試」因為組織不跳脫領域嘗試,就只能走向既有成功無法進入到下一個成功。

然而,要能有效轉換,就有賴於企業的轉變速度。神聖聯盟透過火炮的攻擊,加速了打擊範圍,讓原本需要面對面碰撞才能進攻,轉而向遠在一方時,就能發出攻擊。

就如同弓弩手與火槍兵的適用性另一個人員替補性,人夠在一項專案品牌失敗後,快速重起另一項品牌事業,這就是未來組織需要具備的速度性。

第二、個人士氣: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團隊就是藉由每個人的專長互補,發揮團隊的最大效益。」團隊的出現,就是讓一個人原本不可能做到或是需要花費大量精力的事情,透過團隊中每個人的專業分工與貢獻,創造超越個人的成效。

這就是西方國家對於個人公民權利的體現。你所雇用來的每個人,不是雇用他的雙手,而是對方的腦。只有讓每個人知道自己可以為團隊組織做出貢獻,並且對個人是有利益時,組織裡的每個人才會知道自己的定位點,也就會為團隊做出貢獻。

然而,在這些轉變下,究竟是什麼影響基督徒擁有這樣的轉變?能從過去的S行曲線,跳脫到另一個增長產生連續型增長?

下回將從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文化流通性、競爭市場、與個人資本相互關聯,與資本主義下的連結。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59【近代經濟學】國富論:什麼樣的人能增加資本價值?資本移轉三型態


我們所獲得的循環資本,最終都將呈現為個人消費的資本積蓄。這也就是說,個人價值的展現及未來發展,可以從循環資本的應用來理解。

如果當一個人擁有足夠的資本,會想要用什麼樣的使用方式來發揮資本的價值,然而,當個人沒有足夠資本的時候,又該如何決定資本的使用,還是有可能連最基本生存都有困難?

這時我們就必須釐清資本是什麼?是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資本循環來獲得個人直接使用的資本?還是從固定資本來創造個人使用的資本?

其中錢幣只是一種循環資本,如果如亞當‧斯密所說,循環資本和固定資本將走向直接消費的積累,那麼,循環資本的分配,將決定個人消費的結果。換句話說,把循環資本例如錢,投入到哪個消費,就會有不同的影響與結果。

從固定資本來看,最無法立即見效的就是在教育學習上,但卻是國家社會資本的一環,如果財物、產品付出一定的時間的循環資本將轉變成一種固定資本,這樣的發展後,最終的成果與獲得都將循環資本的型態給予,最後成為消費積累的資本。

總結來看,未來資本的創造離不開這三種類:循環、固定與直接消費積累的型態,對於我們來說,資本應用的移轉,隨著國家社會的穩定與全球經濟的連接程度,將會愈來愈趨向循環資本的再創,以及直接消費資本的獲得。

換句話說,任何資本的生產或創造,都必須從每個行業的核心角色來看,各行業的生成與連結關係,在從中找到關鍵元素,進一步連結到消費生產,最終將形成消費者生活中的一環。

例如汽車製造行業,所需的核心就是移動,從這一視角來發展,並與消費資本連結,並多增加時間維度與科技的限制,就會出現像特斯拉汽車與未來宇宙航空的發展。

回到個人層面來看,當某一個人所擁有的物品儲蓄僅夠維持幾天的生活,他就不會想到利用這項積蓄來衍生任何收入。他會儘可能省吃儉用。並在用完之前,憑藉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取一些可以替補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收入完全來自勞動。

另一種情況,他擁有足夠儲蓄物品維持幾個月或幾年的生活時,他便自然會盡力用大部分的積蓄來衍生收入,只保留一小部分的積蓄,在前者收入開始進帳之前足夠供應他消費。所以,他的全部積蓄可以區分為兩個區塊。第一期望衍生收入的部分,就是屬於個人資本;其二,直接提供他消費的積蓄。


1
資本運用


當我們知道資本對人行為的影響後,接著來探討,在資本兩種的運用方式,如何運用他的人獲得收入與利潤。

第一:資本可以用來栽種、製造或購買物品,然後將這些物品賣出牟利。以這種方式運用資本,在賣出換得金錢之前,不會給運用他的人帶來收入或利潤。而換來的金錢,沒有再換成物品之前,也同樣不會為他帶來什麼好處。他的資本不斷以某種型態離開他,又不斷以另一種型態回到他的掌握。也唯有透過這種循環方式,或藉著不斷的交換,他的資本才會為他帶來利潤。所以這種資本稱為「循環資本」。

第二種,資本可以用來改良土地、購置有用的機器和做生意的工具,或購買其他類似這種無須易主或進一步循環,始能產生收入或利潤的東西。所以,這種資本就被稱為「固定資本」。

兩者間的關係會在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比例,例如工廠或製造業,一部分資本會固定在他的生意工具上。如同鐵工廠來說,熔礦爐、鍛鐵爐、裁鐵機,都是必要的生意工具,沒有大筆經費是無法設置。

另一個例子,就以農夫來說,用來購置農事工具的資本是一種固定資本,而用來維持工人生活和給付的工資就是一種循環資本。憑藉持續佔有固定資本而獲取這部分資本的利潤,也憑藉割捨循環資本而獲得該部分的利潤。


2
社會資本移轉



當我們建構資本種類與其運作方式後,接著來延伸到國家社會面來看,一個國家或社會全部的物品積蓄,等於所有居民或成員物品積蓄的總和,因此資本可分為三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與作用。

第一部分:直接消費者使用
這部分的特徵是不會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潤。舉凡那些由最終消費者來買,但未完全被消費掉的糧食、衣服、家具等物品儲蓄,都包括在這部分之內。

就如在購屋資本也是屬於這部分的積蓄。花在購買房屋的那種積蓄,如果當作業主的住家,從花出去的開始,便不再當作資本來使用,或者說,不再對業主提供任何收入。

這類物品所產生的收入,最終還是得從其他收入來源撥付。無論就個人或整個社會來說,所有留作直接消費使用的物品積蓄中,花在住屋那部分積蓄消費的最慢。衣物的積蓄也許可以使用好幾年;傢俱的積蓄也許可以用上五十年;但住屋的積蓄,如果施工妥當解細心維護,也許可以用上好幾個世紀。住屋雖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被完全消費殆盡,但它們實際上仍然是留做直接消費使用的積蓄,和衣物或傢俱沒有兩樣。

第二部分:固定資本
它的特徵是無需循環或易主,便可以提供收入或利潤。主要包含四項:

其一,舉凡能夠提高勞動效率和減免勞動的各種有用機器和生意工具。
其二,所有可以用來賺取利潤的建築物,不管事對於出租以收取租金的業主。例如像是,店鋪、倉庫、工廠、農舍。
其三,用再改良土地的積蓄,舉例,用在開闢土地、改良排水、圍籬、施肥等,將土地變成適宜耕作的有利投資。
其四,全體社會居民或成員所學到有用的才能。要取得這才能,在接受教育、學習的期間,必須用在學習者身上以維持生活費,不管由誰來付,這都是一筆費用,可以說是一種附加並且體現在學習個人身上的投資。


第三部分:循環資本
唯有透過循環來回易主,才可能提供收入。同樣包含四項:
其一,金錢貨幣的積蓄
其二,農夫、穀物商、釀酒商等這些人為了銷售牟利而掌握的各種食物積蓄。
其三,製作各種衣物、傢俱和建築物等的原材料積蓄。
其四,各種製成品積蓄,這些東西已經完工,但仍然掌握在商人或製造商的手中。

上述四項東西當中,有三項,即食物、原材料和製成品,一般情況下,都會在一年內,從循環資本轉變成固定資本,或轉變為直接消費者使用的物品積蓄。

任何一筆固定資產原先都出自某一筆循環資本,而且都不斷需要另外某一筆循環資本的支援或輔助。一切有用的機器和生意工具都是源自某一筆循環資本。

唯有利用某一筆循環資本,否則任何一筆固定資本都不可能生產收入。即便是最有用機器和生意工具,如果沒有循環資本提供原材料讓他們加工,或讓使用機器的工人維持生活,他們就生產不出任何東西。

例如土地,如果沒有一筆循環資本,讓從事耕種和收割的勞工維持生活,也產生不了任何收入。

固定資本和循環資本兩者最終且唯一目的,就是要維持並增加留做直接消費使用的物品積蓄。正式後面這部分物品積蓄讓人們有吃、有穿、有得住。人民的貧富就取決於這兩種資本提供了多少物品,可以讓人民保留,當作直接消費使用的積蓄。

當我們身處安全有保障的國家,就會運用自己可以支配的一切積蓄,不管事用來滿足眼前的享受,或是用來追求未來的利潤。如果是用來滿足眼前的享受,那麼他的積蓄就會變成一種為了方便直接消費而保留下來的物品或積蓄。如果用來追求未來的利潤,那麼它就只有兩種選擇:繼續占有或暫時釋放出自己的積蓄。如果選擇前一種,那麼他的積蓄就會變成固定資本;如果選擇後一種,那麼他的積蓄就會變成循環資本。

總結來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其中一關鍵,就是能透過資產的轉換,來獲取個人所要達到的目標。

從這裡可以得出三個觀點:

第一,如果不清楚個人的生涯發展,那麼資本的投入與否都將不再重要,必須先釐清個人未來,才能將資本有效的移轉到所要的道路上。

第二,資本的本質就是時間的轉換,你用有一萬年的時間工作,你就能有很多資本,相對來說,每個人生命有限,不管事循環資本或是固定資本,這些都是時間的轉換,在此要能發揮時間價值,就必須從馬斯洛的第五層自我實現來著手,只有當我們把每分每秒都應用在此時,才是真正的活化資本價值。

第三,所有資本都有其源頭與結果,如果想獲取更多資本,就必須從源頭來找尋,也就是說,未來擁有愈多資本的人將取決於是否能看清事物本質的能力。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57【國富論】社會分工的積累:未來工作的轉換與資本積累的樣貌


《21世紀資本論》中提到,人類社會的財富積累將愈來愈趨向極端化,也就是擴大差距,呈現一種冪次分布。換句話說財富或物品將無法平均分散,這就容易導致社會協作體系的失調,就像同法國大革命時期,因為階級間的資本差距太大,導致人民群體反抗。然而,要能解決問題就必須從根本的源頭來看,究竟資本累積對社會的影響性是如何?以及當人民群眾的增加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會怎麼樣?還有如何有效降低社會資產的差距?

接著我們從進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分析社會協同的狀況以及最初資本累積與社會協同運作之間的關聯性。

就可以從兩個面向來探討:第一,社會分工的價值性以及人類進步的動能因素;第二,資本的積累是如何促進社會分工的價值。

首先,我們先了回顧人類的演化史,從《槍炮、病菌與鋼鐵》中可以發現到,當四大文明的誕生,都是起源於農業社會,使糧食有了穩定性,並促成社會各職業的出現,間接形成城市或國家。

在這一系列演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是因為有了充足了糧食,誕生出更多的人,這些人又可以從事文明事業的發展,進而讓社會更加分工。

當社會處於原始狀態時,要進行日常的生活運作是不需事先儲存或積蓄任何物品。每個人依賴自己的辛勞努力,盡可能隨時提供硬自己需要的物品。例如像是肚子餓的時候,就到森林裡打獵;衣服破了,就把獵殺到最大的動物剝皮來裹身;房屋快要傾倒的時候,就從最近的地方找來樹幹和茅草,盡可能加以修建。

但是,一旦社會分工徹底實施了以後,每個人隨時需要的各種物品,他自己的勞動力產出只能提供極小的一部分。其餘絕大部分都要靠別人的勞動產出供應,這就要用自己勞動產出來購買,或者說,用自己的勞動產品價格購買。不過,這個購買動作,必須等到自己的勞動產品不僅已經完成,而且已經出售了以後,才能進行。

因此,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各種物品事先儲存在社會的某個角落,至少足夠維持個人的生活,並且提供個人工作所需的原材料和工具。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各種物品的積累必然先從社會分工。所以,只有當事先積累起來的各種物品數量愈來愈多時,勞動分工才可能分得愈細。當勞動分工愈來愈細時,同一數量的工人所能處理的原材料數量,將會依更高的比例增加。

而且由於每個工人執行的工程方式愈來愈簡單,將會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來取代,方便或減少這些工作用人的必要,以及降低工作難度。

因此,當勞動分工愈來愈細時,若要讓相同數量的工人經常進行工作,除了必須有相同數量的食物積累是先儲存起來,以及事先積累的原材料和工具數量,也必須比勞動分工上來要多一些。

也就是說,每個行業的工人數量,通常會隨著該行業的分工愈細而有所增加,甚至可以說,因為有工人數量的增加,所以才讓勞動分工可以更細。

從這觀點再進一步延伸就會發現,物品的積累就必須在前,否則勞動生產力就不會有重大的進步,或者可以說,物品的積累自然會導致生產力的進步。

每個運用物品積累以維持勞動工作的人,必然都希望盡可能使運用方式產生最大工作成果。

首先,他會竭盡心力安排勞工執行各種工作,讓每個人發揮適才適所的價值。第二,盡可能提供最好的機器給勞工使用,不管事他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發明出來的,或是從外面買進來的機器。在這兩方面的能力,通常和他運用的物品積蓄成正比,或者說,通常和積蓄數量所能雇用的勞工數目成正比。所以,每個國家勞動工作的數量,不僅會隨著雇用勞動工作的物品積蓄增加而增加,而且同樣也由於物品積蓄數量增加,同一數量的勞動所獲得的工作成果也會變得愈大。

這也就是物品積蓄數量的增加,對勞動工作數量和勞動生產力所造成的影響。

社會分工化的角度來看,隨的人類社會不斷的進步,社會分工將愈來愈細緻化,同時,隨著科技的進展,部分的分工將會被機器所取代,但這並不表示人類就停止進步,而是透過機器的協同製作,讓我們可以更專精在各細分化的事項,所以,整體的社會競爭力會持續提高。

可是,如果人只維持過往生存的基本技能,是無法滿足社會分工所需,所以,就必須透過學習、操作練習來使個人能力提升,再投入分工化的體系中。

回到最初資本的價值來看,要能把資本有效分散在各群體,就必須提升個人的勞動能力,換句話說,最根本的本質還是回歸到個人是否能不斷學習新知,過往時代的更新替換大約一兩百年的時間,但是現在產品科技的進步速度,比過去歷史的任何階段都來的快,所以保有過去的認知,以為只要有一項技能就能到終身已經不可行了,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學習新技術與跳脫產業空間的限制,來更加分工化。

如果要更精準地說,也就是知識認知的基本,過去資本的樣貌從基本生活物品轉變成錢幣,到未來財富上的資本將轉換為知識認知,就例如超級電腦AlphaGo所擁有的能力就是一種社會分工的價值,能夠運算各種圖譜,並知道各階段演算後最好的計策。所以資本累積的樣貌將成為知識認知的轉換,就是說,判斷一個人富不富有不再侷限於錢,而在於個人認知的思維。

也許,會有人反駁說,財富的富有只能從錢的價值來看,但我們必須有一種認知,錢是我們人類獨有所幻想出來的東西,例如你拿香蕉給猴子,猴子知道這價值,但是你給錢猴子完全不解這價值,所以錢的本質是人類虛構的幻想。

但又為什麼是知識認知,我們現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產品或運作方式,都是我們對這世界認知的了解,如果不知道,我們根本就不會使用這些產品。

所以,未來驅動社會分工精細化的過程,還是會由物質的積累,而且推動這積累的過程中,個人的知識認知就會決定物質積累的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