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大英帝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英帝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帝國】民族優勢:過去與未來的選擇

印度是大英帝國統治的戰略核心。如果英國人與英國化的印度菁英們形成對立,帝國統治的基礎可說是岌岌可危,印度社會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否支持大英帝國的統治?



一八五八年至一九四七年間,印度的正式簽約公務人員不過一千多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管理的總人口,在英國統治末期,印度人口超過四億。

這是否可稱為史上最有效率的官僚體制?一個英國公務員能否照著英國政府對地方官員的期待,有能力管理四萬四千零三十平方公里土地上多達三百萬的印度人呢?

除非這些人像奴隸一般工作,否則是不太可能實現這樣的期待。
印度公家機關的工作並非充滿吸引力的職業選擇,但職位競爭卻很激烈。當時制度設計的想法是,吸引大學生在獲取學士學位之後直接進入大英帝國的行政體系,最好是牛津和劍橋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後再學習一到兩年。只不過實際上,印度文員機構根本吸引不了菁英之中的菁英,願意去次大陸磨練的人往往都是在本國發展機會不大的族群。

直到一八六八年,為合約編制的公務機構工作的印度人多達四千人,而他們之下是職級更低的公務員,多數由亞歐人和印度人擔任,包括電報員、收票員等。要是沒有這個由印度人組成的團隊從旁輔助,這些「空降部隊」可能一事無成。

另外一方面,在親英的印度菁英階層崛起的關鍵在於教育。雖然英國人一開始也對是否要在當地引進西方教育心存疑慮,但許多印度人,尤其是孟加拉的上流社會人士很快就意識到,假若會說新任統治階層的母語並了解他們的文化,對自己絕對是百益而無一害。早在一八一七年,孟加拉一群渴望接受西方教育的社會名流就在加爾各答建立了印度大學,教授歐洲歷史、文學和自然科學,自此之後,類似的大學也紛紛成立。

這也使得當地菁英階層成為了帝國在印度所真正依靠的中堅力量,如果沒有他們實際執行印度公務體系的命令,英國無法從根本上鞏固印的統治;實際上,與當地重要階層共同合作,帝國政府才得以有效統治印度。在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局面比較容易掌握,因為那裡的原住民人口已經被大幅度削減;但在白人占少數了地區,如何保持殖民者和當地菁英的忠誠就是個關鍵問題,特別是在印度,英國人口最多占印度總人口的零點零五%

就印度的情況來看,自倫敦空降的官員別無選擇,只能與當地菁英合作;然而這樣的作法卻為實際居住在印度的英國人所捨棄,在印度工作的英國人傾向壓抑當地人的發展,如果有必要,寧可選擇強迫的方式,但合作絕非選項。這是維多利亞時期領土廣袤的帝國所面臨典型進退兩難之處,而這個問題不僅讓印度,甚至整個大英帝國都陷入了困境。

如果就現代的角度來看,合作會是一個選項,因為這不僅能幫助我們更理解當地人士如何統治當地人,另外還可以透過同文同種的人治理上,所產生的排斥利降低。

但是,如果我們回到當下的時空環境,有可能會選擇與英國人相同的處境。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過去歷史所創造的榮譽感。

英國成為第一大國時,它的前身還有像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等國,隨著時間不斷演進,讓英國從制度、思想與科學都擁有了重大突破,例如在國家經濟思想上的改變,就源於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而在科學領域上有牛頓所提出了三大定理,並讓人類對於世界有了新的見解;另外科技應用也展稱開創性發展如瓦特的蒸汽機,讓紡織業到工業出現的效率上提升。

另外在對外領土擴張上,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奠定未來的海洋霸主,並在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成為海外殖民地的霸主。這一系列的過程,間接影響了民族人的認知。


另外一方面就是文化的力量,當印度被英國殖民後,還能維持相對的秩序,就是靠過往歷史文化所創造出來的成果。如果當時讓西元初的央格魯族人統治,就絕對沒有當時的成就,所以這一切都是經過數百代人與統治經驗所累積出文明智慧。

在還沒到達相對水平的民族看到後,為了與統治階層一樣,爭相效仿對方的文化與制度,就形成學習的典範。從而加深統治階層的優越感,讓合作這個選項愈來愈遠。

從這段歷史中,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如何使弱勢文明邁向高文明化,答案就在於知識的積累。

例如像拿二戰時武器與冷兵器時代的武將作戰,愈後面的戰鬥殺傷力愈是強勁,然而,造成這樣的差距源自於武器知識,當人類懂得使用火藥時,加強了武器射程,透過不斷改良下從前膛槍,後膛強等都大大增加穩定度與效率,使得武器得以發揮出以往十幾倍的殺傷力,這一切就在於知識的積累所創造的成果。

歷史上也可以看到許多相似例子,例如1840年的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的西化改革,以及1853年美國黑船打開日本,讓日本開啟了學習西化的旅途。這些學習的方向,都是為了學習對方的知識與經驗。

英國所殖民印度的成功,在制度、科技上都能有效運作。但如果回歸殖民的本質,就是透過殖民地的殖民增加帝國本身的經濟力,所以合作這個選項,有可能會加速終止在印度的殖民,就如之前所說的除非所有人都像奴隸一般的工作。

回到現在來看隨著訊息快速傳播,知識取得的便利。合作就成了必然的選項。因為在大眾都能創造訊息,都能成為社為參與者的一份子時,就不能在如同過往一般的統治或管理,只有透過合作才能增加影響力。就像現在許多品牌或組織都不再只是侷限於單一領域,而會向外探詢有什麼是可以相互合作或是互補的,這也就會延伸出一個概念:未來的多元強項,不會是唯一選擇,而是透過合作,讓各種優勢組織結合再一起創造出共和的生態圈。

隨著時代演進,從過往單一文明優勢的統治利益,到現代多元合作優勢將成為未來必然的走向。

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文明的衝突:認知結構

一八一零年之前,住在印度的英國人都沒有想過要將印度英國化,更別提將印度基督教化,相反的英國人自己反而時分享受被東方同化。




當時大批商人和軍官耳濡目染印度習俗,學習印度語言,很多人還有印度情人或取印度或印度女子為妻。

在相互容忍甚至互相欣賞的氛圍是東印度公司偏好的公司文化,即使它實踐宗教寬容,更多是出於實用主義而非根本原則的考量。雖然現在它更像一個國家而非公司,但董事們還是繼續將貿易視為首要之務

自一八三零至一八四零年代起,印度出口收入的四十%是鴉片帶來的,因此董事會也無暇顧及精神道德的崇高性

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孟買的老一代歐洲殖民者對挑戰傳統印度文化並無興趣,相反的,他們相信挑戰當地文化必然殃及英印關係,進而對公司業務帶來負面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東印度公司的牧師被明令禁止向印度人傳教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公司利用自己的權力限制傳教士進入印度

但在一八一三年,公司的特許權到期等待續約時,福音派抓住機會終止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傳教活動的控制,等於宣告了古老的東方文化將與新興的福音派文化正面衝突

這場運動就在新倫敦酒館拉開了序幕,他們在那裡召開了一次「新教協會」的會議,號召於東方國家「快速而廣泛地推廣基督教」

到最後演變成一場大眾參與、齊心挑戰現狀的社會運動,就與反奴隸貿易運動一樣,在這場與既得利益集團的抗爭中最後勝出,一八一三年新版的《東印度公司法案》發佈了,它不僅向傳教士們打開大門,還主動任命了負責印度宗教事務

一八零六年夏季在威洛爾,新頒布的衣著規定引入了新式頭巾,同時禁止在額頭紋上標誌種姓階級了身分圖案並禁止蓄鬍,就突然引起兵變。當時衝突起因只是因為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居然可以引企軒然大波,背後隱藏的是人們對薪酬、生活條件和政治制度的不滿。

但威洛爾兵變本質上是出於宗教原因,主要受害者實際上是當地人的基督教徒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八五七年的事件是威洛爾事件的重演,只不過規模更大、情勢更糟,它實際上就是一場戰爭。威洛爾兵變卻實帶有政治目的,但是兵變者並非出於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考慮,最重要的是對於之前英國干涉印度文化的一系列舉動,他們的反應保守,這似乎讓英國人加緊腳步將印度整個基督教化



最終導致出一場瘋狂的復仇,我們只知道這個貌似神聖的反擊衍生出極端殘酷的結果

原本旨在將印度現代化和基督教化的計畫完全走上了災難性的錯誤道路,讓英國人更顯淂野蠻,實際掌管印度的管理者先前所言被證明為真,英國插手介入當地習俗只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社會文化的形成是一種常時間的推演所累積而成的
一旦外來文化或價質最初都會受到阻礙
最主要原因在於思想認知上的衝擊
而往往認知上的不同都是衝突來源

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讓人們知道自己是從猴子演化而來
在最初是從神創造的認知上這一種新觀念思想的衝擊
就容易導致認知上衝突與對立

而這時就會出現一個問題
大眾一致的認知就一定是對的嗎?


愈來愈社群化、個人化等小而獨立的經濟系統誕生
讓許多思想個體思想得已出現貨成為一種主流
但這種思想上的不同會產生出三種效益

首先共識
在一開始不同思想的發表
讓個體思維淂已在大眾面前呈現

其次是創新
主流思想並不代表就一定是最正確
只是在當下的時空背景所有人共同一致的認知達到共識
而這種新思維的產出
就也是創造我們對另一種格局的開展

最後共享
當擁有不同思維發表後
就會變成一種新型態思維
透過討論、激辯思想認知將從新統整
最終導出更完善的認知架構
進而對知識領域上擁有新的視野

在英國與印度文化價值上的發展
都大大呈現出不同的走向
這時主導精神價值的就成在於文化上誰最能具有影響力



過往文明國度中文明愈發達的國度
所能創造出文化影響力遠對於相對文明不發達的國度來強
最終就形成強勢文化吞併弱勢文化的現象

最後統合上述三點
新思維認知的創建與主流文化下究竟什麼時間點,在什麼時候哪一種思維方式是正確的?

最終就回到當下文化的強勢性
當時印度文化所累積下來的是好幾代人所構建而成
在當地已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價值

新的文化價值往往要在裡面發芽
就必須理解所面對的是千年文化價值
所形成的行為


如果從人類文明來看
大一統的思想價值對於人類文化有進步性嗎?
單一思想、單一價值觀、單一理念
所產生出行為價值就侷限於當下的思維理念

而當多元性價值下
也許當下時空認為的想法是正確
但是到了另一種時間與空間下也許就成了否定
反而是當初錯的認知是正確的

所以文化的多元性
不僅是人類共同寶貴資產
更是讓我們具備不同思維的元素
也許在某個時刻這些看似不相的思維元素碰撞在一起後
就開始人類對世界認知又進一步提升

回到個人層面來看
就是一種包容接納的態度
如果只侷限於當下固定化思維認知
所建構出世界觀將變得狹隘

透過吸收接納不同思維認知
對於整個知識系統將有顯著的突破
因為擔一知識性所建構的系統會侷限認知連結性
透過吸收不同認知價值
就會形成各種不同的認知元素
當愈多認知元素的建構
最終將成為我們知識體系
也就是對於觀看克個世界的格局與認知
將有不同層級視野
有就愈能看出世界運行的核心價值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Civilization:The West and the Rest)】財產權 property: 互利連結與交流

一七七五年南北美洲發展出深刻的變化
就在一七七六年七月二日,大批民眾聚集在商業交易所前,聆聽新政府宣布殖民地從英國獨立的消息
這是美洲殖民地獨立的起點
大約四十年後,西班牙也終止對拉丁美洲的統治



北美的這場革命鞏固了有財產者的民主權利,建立了聯邦共合國
然而南美的革命卻讓南美陷入了長達兩個世紀的分裂、動亂與停滯
為什麼會這樣呢?

西班牙與大英帝國在十八世紀末都面臨危機
帝國權威對跨大西洋貿易加強管制加上七年戰爭的巨額成本
這些都形成了殖民地反叛的先決條件

當英屬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宣布獨立時,革命產生了一七八七年的憲法
這部憲法建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政治制度
它為新共和國創設了可行的聯邦結構
不僅創造出洛克的權力四重奏(行政、兩院制立法機構與最高法院)
也產生了單一市場、單一貿易政策、單一通貨、單一軍隊
另外在憲法第四修正案保護個人免於受到「不合理的搜索與扣押」
這一切全都與財產有關



而在南美的波力瓦,他也推翻了一個帝國西班牙帝國
但他未能創立南美洲的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革命將英國殖民地合而為一
然而從西班牙獨立卻只為南美洲留下恆久的衝突、貧困與不平等的遺產
為什麼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無法在拉丁美洲成長繁榮?

接著我們就要去理解南美洲的華盛頓波利瓦士在怎麼樣的環境下建立國家
波利瓦在一八二五年將西班牙最後一支軍隊逐出秘魯後
成為「大哥倫比亞」的主人統轄新格拉那達、委內瑞拉與基多
接著就將建立由大哥倫比亞、秘魯與玻利維亞組成安地斯聯邦

可是波利瓦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為什麼無法成為拉丁美洲聯邦的核心?
從表面上來看,波利瓦想集權中央,卻遭到各地軍閥的反抗
這些人利用西班牙崩潰後的真空時期在地方取得權力
但這種說法忽略的其他三種更深層的困難



第一, 南美人根本沒有民主決策的經驗
而北美殖民地議會從殖民地成立以來就不乏這類經驗
由於權力完全集中在西班牙出生的人手上
波利瓦在一八二八年頒布的「獨裁基本法」清楚表明
在他治下的南美洲將沒有擁有財產者的民主制度也沒有法治

第二個問題就是財產分配不均
波利瓦自己的家族擁有五處大地產
面積超過十二萬英畝
獨立後的委內瑞拉
幾乎所有的土地都掌握在一萬名左右的菁英手中
與美國相比差異更是明顯
北美革命後
新移民取得土地更為容易,一方面是由政府信貸的結果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八四一年的「優先承購法」讓新開墾者擁有合法資格
以及一八六一年的「公地放領法」讓小農能無償取得邊區土地



相反的南美洲的利益團體彼此對立以維持自己在鄉村的龐大地產以及掌握擁有經濟濱海城市的廉價勞工

第三個困難是南美洲種族的異質性與區分比美洲來得大
一六五零年美洲印第安人占領了南北美洲總人口約占八成
然而到一八二五年比例有了極大的不同
在西屬美洲
原住民仍占總人口的九十五%
然而在巴西這個數字就降到二十一%
北美更是在四%以下
在美國與加拿大
每年有大量的移民源源不斷地從歐洲過來



在西屬美洲印第安人不僅是多數
而且在缺乏歐洲移民下不可或缺的勞動力
此外非洲奴隸的引進也對個個歐洲移民墾殖區產生不同的人口影響

因此波利瓦統一南美的願望終究無法實現
在新格拉那達、委內瑞拉與基多相繼發生叛亂之後
成立安地斯聯邦的提案遭到否決
就連大哥倫比亞本身也陷入瓦解

新獨立的國家開始它們的新生活
它們沒有代議政府的傳統
土地分配極度不均
種族區隔嚴重而且與經濟不平等環環相扣
結果造成周而復始的革命與反革命、政變與反政變

總結上述所提出論點中
一個文明社會的建立
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信任

北美殖民地上的民眾為什麼會願意冒著風險跑到尚未開發完全的地方以及被疾病困擾的風險呢?
其中一因素就在於能獲得一定的土地所有權
當人民擁有自己財產後就增加其信任
另外就在於共同治理的參與權
大大增加每個人對於國家建立後的責任感
連結成上下一心互利關係

相對於南美在土地財產上只屬於西班牙國王所有
以及西班牙也想盡辦法限制西班牙人遷往美洲殖民地
導致南美洲從未出現英屬北美社會像上流動的現象

從這之中理解到未來商業環境或組織發展中
有兩個關鍵要素讓組織流動以及擁有向心力

其一,互利連結
未來商業模是發展中不在只侷限於當下組織的獲利
更重要的是能與消費者產生連結
透過連結進一步發展成協作共同體
在這一體系下成為一種社群經濟
而在此協作下的前提就在於如何創造彼此間的信任感將會成敗關鍵

其二,交流
過往商業模式發展中只有企業對消費者的單向交流
而未來要能夠促進產品或服務與其他組織或自我組織中獨樹一格
就是透過交流當不同信息的傳遞除了增近對品牌信賴感
也是共同經營這一品牌核心價值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使命:認知格局的轉變

十八世紀的漢諾威王朝在亞洲爭權奪利,在美洲四觸處佔領土地,並於非洲販賣奴隸
當地人民要被徵重稅,財產遭到掠奪,
旦矛盾之處在於英國人對於當地文化也展現極大的包容心
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被學習和崇拜



維多利亞時代的野心更大
英國人不僅夢想著統制世界
還要在精神上拯救世界
他們不滿足於剝削其他民族
還要教化他們
英國人或許不在掠奪當地人民的財產
但是卻開始迫使當地人捨棄那些被英國人認為迷信、落後、異教徒的當地文化
特別是維多利亞時代
英國人狂熱地要將光明帶給他們認為是黑暗大陸的地方

然而非洲其實不像搭們想像的那般落後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居住著許多不同的國家和民族
有些在經濟上遠比同期處於殖民地時代之前的北美或澳洲更為先進
那理也有許多重要的城鎮並富藏金礦和銅礦甚至還有紡織業



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從三的方面認定此處尚未開化
首先在宗教上並非一神論
另外除了最北端和最南端
這裡到處蔓延著對歐洲人以及他們喜愛飼養的牲畜最致命的疾病
包括瘧疾和黃熱病
最重要的原因是奴隸是此地最主要的出口貨資
非洲大陸最大哦收入來源是向沿海的歐洲和阿拉伯貿易商提供奴隸貨源
全球經濟發展的特有軌跡將非洲捲入了一場人口劫掠和販售的生意

對非洲人而言
一五六二年英國人首次來到獅子山共和國後
很快變成販奴商
在往後的兩百多年終
超過三百萬名非洲人坐上英國的船隻被販售為奴
但在十八世紀末
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突然之間英國人將奴隸運反西非
賦予他們自由
而獅子山共和國成為自由之邦
首都被重新命名為自由城



以往奴隸們被鎖鍊捆著帶到海港邊
鎖在鐵柱上等待被運往大西洋的彼岸
如今他們回到自由城解開奴役他們的鎖鏈
在這之中狂熱的宗教復興與促使英國從世界最大的奴隸主搖身一變成為世界最大的解放者
而宗教復興中心就在克拉彭

公眾的道德理念為何產生如此深遠的逆轉
而所有偉大的變化皆始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
少數人出於宗教原因很早就開始反對奴隸制度
當美國爆發所謂的「大覺醒運動」和英國興起的循道宗在新教徒中引發了對奴隸制度的道德顧忌
其他人則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開始反對奴隸制度
直到一七八零年代
反奴隸制的運動才累積了足夠的能量撼動立法者
這場運動最令人讚嘆之處在於它得以動員廣泛的支持者
自此後誕生了壓力集團的政治型態
最終奴隸貿易終止後
奴隸制本身也就消亡了
反對奴隸貿易的最後反抗勢力於一八三三年也徹底潰散
奴隸制在英國本土境內被宣佈為非法



而在這之後有了新的開始
兩百年來大英帝國一直忙於奴隸貿易、戰爭和殖民
輸出英國的產物、資金和人力
如今它有想輸出英國文化
非洲也許是落後而迷信的
但在英國新一代福音派教徒的眼中
他們似乎能夠被「教化」
將拓展英國勢力的全新說法
而這項說法全然與商業利益無關
也可以說這是十九世紀最成功的非政府組織的既定使命

然而教化異教徒是一項危險的工作
要取得成功傳達運動就需要派出年輕強悍的傳教士團隊
充滿理想和利他的精神冒險者
自願踏遍地球的每個角落傳播主的話語
與前一代的帝國締造者、恃強凌弱者、奴隸主和殖民者相較
傳教士的行為動機可謂形成了強烈對比

千千萬萬的傳教士都是新的福音派帝國主義理念的先驅
他們隨時準備為了上帝而非一己之私犧牲
使得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不同於以往所存在過的帝國
在每個傳教士背後
也可以說在維多利亞所有非政府組織背後
都有無數英國人的支持和資助



從這一段歷史回顧中讓我們理解到一件事
所有文明的進展都是源於認知思維的轉變

過去西歐為了殖民地發展強迫非洲民族為奴
當時奴隸的獲利是項非常高的報酬
可是隨著思想不斷轉變
人們開始意識到人權的重要性
另外在也從教義中體悟出「若希望別人善待自己,就先學會著善待他人」
以及亞當斯密提出:「自由的勞動力最終會比奴隸的勞動力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反對奴隸制度的想法

然而一項思維的轉變不是一時間就能全盤轉化
需要時間一點一滴的積累

從中也讓得出不管是組織或營銷上的行為轉變
都是構築在認知上的轉變
要能達成這種轉變
需要藉助不同面的催化讓思想轉變成為行為
未來不管在經營、領導、行銷等不同領域中
要能察覺這一領域的未來與趨勢
並非當下的既得利益者
就是超越當前的認知
而這一認知的收穫
將使當局者在看事情的格局與面相有進層的視野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英國何以異軍突起

一六一五年不列顛諸島還是一個經濟上卻乏活力、政治四分五裂、戰略觀點二流之國
兩百年後,大不列顛卻掌控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在五大洲建立的四十三個殖民地
英國人掠奪西班牙、複製荷蘭經驗、擊敗法國、強取豪奪印度人的資源
才造就今日成了當時最高統治者



難道這些都是在「不經意之間」完成的嗎?
當然不是
自伊莉莎白一世以後,為爭奪其他帝國領土而引起的戰事從未止息
但是不論英國人掌握多少的金融和軍事實力
只憑商業發展和四處征戰是不足以取得這些成就
英國人最終還需藉助殖民統治的力量才能維持自己在全球的霸權地位

從中我們探討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一個海島型國家能快速崛起
在歐洲各國爭建帝國的競賽中
英國算是起步晚的
比起當時西班牙統治大半美洲
以及葡萄牙擁有亞洲貿易
這就要深入理解當時環境背景下
為什麼歐洲各國會爭相往海外發展



其中一因素就是需求增加
在西歐地區無法種植像香料、糖等作物
必須取於東方國度如印度中國等
但那時在中亞地區的鄂圖曼帝國與熱那亞商人
在轉運過程中賺取獲利
以至於歐洲人必須想別的通路來獲取更為穩定的運輸

於是葡萄牙就穿越好望角來到印度
打通了新的貨運航線
以當時海運的成本與陸運的成本來換算
從印度遶過好望角在經由非洲西岸一路到歐洲的貨運價錢
還比由印度經兩河流域、亞細亞到君士坦在進到歐洲相對更低
也就更有競爭力就造成後來西歐各國爭相往海外航線的發展

而在西班牙則由哥倫布領軍帶領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的認識
進而使西班牙搶得先機在美洲建立海外殖民獲取當地的黃金和白銀

後來英國人也想向西班牙、葡萄牙那樣
於是探查了許多地方但卻一無所獲
只發現銅礦或帶回一個愛斯基摩人

於是英國透過國家許可的「私掠船」
一種變相民間海盜從中獲取西班牙的物資
這就成了一種非正式的戰爭

在金融制度上仿效荷蘭
當年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成立
算是當年大規模金融革命的產物之一
直接促使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最先進、最有活力的城市
自從一五七九年擺脫西班牙的統治
荷蘭就成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先鋒
荷蘭創建了公債體制
使其政府得以用低利率向公民借錢
它建立了現代央行的雛型
貨幣體系很健全
主要基於貨物稅的稅收體系相當簡明易懂且有效率



一六八八年因光榮革命引起的商業整併
讓英國人首次得以了解荷蘭重要的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以及先進的金融體制
倫敦也引入了荷蘭的國家公債體系,
通過一個能夠自由買賣長期債卷的證卷交易所融資
政府得以用很低的利息借貸
從而執行大規模計劃
較能以輕鬆的方式分擔戰爭成本
這一方法也就間接導致後來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整體經濟恢復比法國快的原因
這也就是為什麼政治革命會出現在法國
而不是爆發在稅賦更高、同時更廣泛實行累退稅制的英國

英法七年戰爭這是一場為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這場戰爭對於十八世紀後半期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
和軍事學術的發展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
法國在八《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
並從印度撤出,只保留五個市鎮
使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帝霸主



這時就有疑問難道其他國家就不能稱霸?
為什麼西班牙、葡萄牙沒能繼續稱霸?

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嶄露中
其實在起出沒有像西班牙及葡萄牙一樣擁有起步優勢
在當時獲得殖民地中所產資源比起西班牙遜色許多
直到在無敵艦隊之亦中英國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
英格蘭則成為海上霸權

但我們來到西班牙、葡萄牙來看
會發現當時從新貿易航線以及新大陸所獲取來的黃金白銀
當時投資於宗教建築以及面對英、法、荷等後起之秀
家上殖民地成本逐漸提高
使後來國家沒能有效把先前優勢轉往發展
使優勢漸漸喪失

擁有最先優勢者並不一定就能一直稱霸下去
後起之秀崛起如果想要繼續在世界舞台上演出
就得與之爭奪或與合作協同

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下沒有誰能維持在不敗的地位
也沒有人會一直永遠都是新創小組織

最終都會在某個時機點
出現一次關鍵的轉則點
讓本體不斷突破
像英國藉由打敗無敵艦隊奠定稱霸海洋的基礎
光榮革命後學習到荷蘭先進的金融制度
英法七年戰爭主導了未來世界的發展權

一次次機會都是讓國家、組織到個人
有機會翻轉

但這也就有問題
拿到要每一次都勝利才能獲得成功
這也就要理解到每一次的事件
對於我們有什麼啟發性
當英國與無敵艦隊作戰時
領軍的就是海盜私掠船而且英國船隻完全無法與西班牙相比
但卻透過本身既有優勢小快來迅速瓦解結構

這就探討到本身把劣勢轉為優勢
而但只憑這一點是不足以繼續稱霸
還要能不斷學習新制

在光融革命後學習荷蘭人的金融制度
也間接為後來七年戰爭的財政建立緩衝



這些都起源於需求增加以及對外競爭所導致
也就是這一切發展的核心基本
當我們理解核心價值後
才能在從這些事情堆導出每一件事情為什麼會發生
而英國能稱霸當時代
靠的不只是對外的權威
也是國家內部文化知識價值突飛猛進的時候

最終我們從這能得到什麼結論
每一個組織或個人
面對到新環境挑戰以及本身自我需求的增加
必須對外界不斷來探索獲取所需
而過程中未必一路順利
但為什麼有些人能夠順利突破困境
能夠不斷的創新突圍
就是在每一次的的積累中
為之後奠定基礎
而在此之前就必須清楚理解我們本身優勢劣勢以及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