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亞當斯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亞當斯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59【近代經濟學】國富論:什麼樣的人能增加資本價值?資本移轉三型態


我們所獲得的循環資本,最終都將呈現為個人消費的資本積蓄。這也就是說,個人價值的展現及未來發展,可以從循環資本的應用來理解。

如果當一個人擁有足夠的資本,會想要用什麼樣的使用方式來發揮資本的價值,然而,當個人沒有足夠資本的時候,又該如何決定資本的使用,還是有可能連最基本生存都有困難?

這時我們就必須釐清資本是什麼?是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資本循環來獲得個人直接使用的資本?還是從固定資本來創造個人使用的資本?

其中錢幣只是一種循環資本,如果如亞當‧斯密所說,循環資本和固定資本將走向直接消費的積累,那麼,循環資本的分配,將決定個人消費的結果。換句話說,把循環資本例如錢,投入到哪個消費,就會有不同的影響與結果。

從固定資本來看,最無法立即見效的就是在教育學習上,但卻是國家社會資本的一環,如果財物、產品付出一定的時間的循環資本將轉變成一種固定資本,這樣的發展後,最終的成果與獲得都將循環資本的型態給予,最後成為消費積累的資本。

總結來看,未來資本的創造離不開這三種類:循環、固定與直接消費積累的型態,對於我們來說,資本應用的移轉,隨著國家社會的穩定與全球經濟的連接程度,將會愈來愈趨向循環資本的再創,以及直接消費資本的獲得。

換句話說,任何資本的生產或創造,都必須從每個行業的核心角色來看,各行業的生成與連結關係,在從中找到關鍵元素,進一步連結到消費生產,最終將形成消費者生活中的一環。

例如汽車製造行業,所需的核心就是移動,從這一視角來發展,並與消費資本連結,並多增加時間維度與科技的限制,就會出現像特斯拉汽車與未來宇宙航空的發展。

回到個人層面來看,當某一個人所擁有的物品儲蓄僅夠維持幾天的生活,他就不會想到利用這項積蓄來衍生任何收入。他會儘可能省吃儉用。並在用完之前,憑藉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取一些可以替補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收入完全來自勞動。

另一種情況,他擁有足夠儲蓄物品維持幾個月或幾年的生活時,他便自然會盡力用大部分的積蓄來衍生收入,只保留一小部分的積蓄,在前者收入開始進帳之前足夠供應他消費。所以,他的全部積蓄可以區分為兩個區塊。第一期望衍生收入的部分,就是屬於個人資本;其二,直接提供他消費的積蓄。


1
資本運用


當我們知道資本對人行為的影響後,接著來探討,在資本兩種的運用方式,如何運用他的人獲得收入與利潤。

第一:資本可以用來栽種、製造或購買物品,然後將這些物品賣出牟利。以這種方式運用資本,在賣出換得金錢之前,不會給運用他的人帶來收入或利潤。而換來的金錢,沒有再換成物品之前,也同樣不會為他帶來什麼好處。他的資本不斷以某種型態離開他,又不斷以另一種型態回到他的掌握。也唯有透過這種循環方式,或藉著不斷的交換,他的資本才會為他帶來利潤。所以這種資本稱為「循環資本」。

第二種,資本可以用來改良土地、購置有用的機器和做生意的工具,或購買其他類似這種無須易主或進一步循環,始能產生收入或利潤的東西。所以,這種資本就被稱為「固定資本」。

兩者間的關係會在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比例,例如工廠或製造業,一部分資本會固定在他的生意工具上。如同鐵工廠來說,熔礦爐、鍛鐵爐、裁鐵機,都是必要的生意工具,沒有大筆經費是無法設置。

另一個例子,就以農夫來說,用來購置農事工具的資本是一種固定資本,而用來維持工人生活和給付的工資就是一種循環資本。憑藉持續佔有固定資本而獲取這部分資本的利潤,也憑藉割捨循環資本而獲得該部分的利潤。


2
社會資本移轉



當我們建構資本種類與其運作方式後,接著來延伸到國家社會面來看,一個國家或社會全部的物品積蓄,等於所有居民或成員物品積蓄的總和,因此資本可分為三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與作用。

第一部分:直接消費者使用
這部分的特徵是不會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潤。舉凡那些由最終消費者來買,但未完全被消費掉的糧食、衣服、家具等物品儲蓄,都包括在這部分之內。

就如在購屋資本也是屬於這部分的積蓄。花在購買房屋的那種積蓄,如果當作業主的住家,從花出去的開始,便不再當作資本來使用,或者說,不再對業主提供任何收入。

這類物品所產生的收入,最終還是得從其他收入來源撥付。無論就個人或整個社會來說,所有留作直接消費使用的物品積蓄中,花在住屋那部分積蓄消費的最慢。衣物的積蓄也許可以使用好幾年;傢俱的積蓄也許可以用上五十年;但住屋的積蓄,如果施工妥當解細心維護,也許可以用上好幾個世紀。住屋雖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被完全消費殆盡,但它們實際上仍然是留做直接消費使用的積蓄,和衣物或傢俱沒有兩樣。

第二部分:固定資本
它的特徵是無需循環或易主,便可以提供收入或利潤。主要包含四項:

其一,舉凡能夠提高勞動效率和減免勞動的各種有用機器和生意工具。
其二,所有可以用來賺取利潤的建築物,不管事對於出租以收取租金的業主。例如像是,店鋪、倉庫、工廠、農舍。
其三,用再改良土地的積蓄,舉例,用在開闢土地、改良排水、圍籬、施肥等,將土地變成適宜耕作的有利投資。
其四,全體社會居民或成員所學到有用的才能。要取得這才能,在接受教育、學習的期間,必須用在學習者身上以維持生活費,不管由誰來付,這都是一筆費用,可以說是一種附加並且體現在學習個人身上的投資。


第三部分:循環資本
唯有透過循環來回易主,才可能提供收入。同樣包含四項:
其一,金錢貨幣的積蓄
其二,農夫、穀物商、釀酒商等這些人為了銷售牟利而掌握的各種食物積蓄。
其三,製作各種衣物、傢俱和建築物等的原材料積蓄。
其四,各種製成品積蓄,這些東西已經完工,但仍然掌握在商人或製造商的手中。

上述四項東西當中,有三項,即食物、原材料和製成品,一般情況下,都會在一年內,從循環資本轉變成固定資本,或轉變為直接消費者使用的物品積蓄。

任何一筆固定資產原先都出自某一筆循環資本,而且都不斷需要另外某一筆循環資本的支援或輔助。一切有用的機器和生意工具都是源自某一筆循環資本。

唯有利用某一筆循環資本,否則任何一筆固定資本都不可能生產收入。即便是最有用機器和生意工具,如果沒有循環資本提供原材料讓他們加工,或讓使用機器的工人維持生活,他們就生產不出任何東西。

例如土地,如果沒有一筆循環資本,讓從事耕種和收割的勞工維持生活,也產生不了任何收入。

固定資本和循環資本兩者最終且唯一目的,就是要維持並增加留做直接消費使用的物品積蓄。正式後面這部分物品積蓄讓人們有吃、有穿、有得住。人民的貧富就取決於這兩種資本提供了多少物品,可以讓人民保留,當作直接消費使用的積蓄。

當我們身處安全有保障的國家,就會運用自己可以支配的一切積蓄,不管事用來滿足眼前的享受,或是用來追求未來的利潤。如果是用來滿足眼前的享受,那麼他的積蓄就會變成一種為了方便直接消費而保留下來的物品或積蓄。如果用來追求未來的利潤,那麼它就只有兩種選擇:繼續占有或暫時釋放出自己的積蓄。如果選擇前一種,那麼他的積蓄就會變成固定資本;如果選擇後一種,那麼他的積蓄就會變成循環資本。

總結來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其中一關鍵,就是能透過資產的轉換,來獲取個人所要達到的目標。

從這裡可以得出三個觀點:

第一,如果不清楚個人的生涯發展,那麼資本的投入與否都將不再重要,必須先釐清個人未來,才能將資本有效的移轉到所要的道路上。

第二,資本的本質就是時間的轉換,你用有一萬年的時間工作,你就能有很多資本,相對來說,每個人生命有限,不管事循環資本或是固定資本,這些都是時間的轉換,在此要能發揮時間價值,就必須從馬斯洛的第五層自我實現來著手,只有當我們把每分每秒都應用在此時,才是真正的活化資本價值。

第三,所有資本都有其源頭與結果,如果想獲取更多資本,就必須從源頭來找尋,也就是說,未來擁有愈多資本的人將取決於是否能看清事物本質的能力。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近代經濟學發展】國富論:勞動工資與產出價值的關鍵

一般雇主和工人爭執的過程中,雇主通常比較占優勢,但長期來看,仍然存在某一種特定的工資率下限。即使是階層最低的普通勞動者,他的平常工資,似乎也不可能長期被壓低到這個定的工資率以下




人總是必須靠工作才能生存,他的工資必須足以養活自己。甚至在大多數時候,工資必須稍微高些,否則無法扶養家庭,而下一代也就不可能從事相同的工作


無論哪一個國家,如果對工人的需求,也就是對各種勞動者、技工和職員的需求不斷增加,也就是說,如果每一年都比前一年需要雇用更多人工作,那麼工人便不需聯合起來要求提高工資。勞動相對稀少,導致雇主們相互競價爭取工人

對於工人的需求即使增加,在比例上也必然受限於準備用來支付工資的財源增加的幅度。支付工資的財源有兩種:一、超過雇主們自己生活所需的那部分收入。二、超過雇主們自己工作所需的那部份資本

因此,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對於工人的需求,必然都會跟隨人民的收入與資本而增加。
如果收入與資本沒有增加,那麼對工人的需求便不可能增加。一國的收入與資本增加,就是該國的財富增加。所以說,對工人的需求,必然都會跟隨國家財富而增加:如果國家的財富沒有增加,對工人的需求便不可能增加

勞動工資支所以提高,不是因為一國擁有大量的財富,而是因為一國的財富不斷增加。因此,工資最高的國家,不是最富有的國家,而是在最欣欣向榮,或者說財富成長最迅速的國家



任何國家,僅管擁有大量的財富,但是如果長期處於停滯狀態,那麼它的勞動工資通常不會很高。準備用來支付工資的財源,或居民的收入與資本,也許非常多,但如果它們已經連續好幾世紀保持或接近一樣的水準,那麼每一年被雇用的勞工數量,就可以輕易供應下一年需求的勞工人數,有時甚至還會有剩餘。這就很少發生勞工短缺,而雇主們也就沒有必要互相經加徵取勞工。勞動者之間的競爭以及雇主們的利益考量,也很快把工資壓低到維持生活所需的收入水準。

從另一個面向來看,如果一個國家準備用來養活勞動力的財源持續顯著減少,那麼情形就不一樣了。不管是在哪一個行業,每年對職員與勞動者的需求,都會小於前一年。許多曾經接受高等行業教育的人,由於找不到高等行業的工作,只好到低層的行業裡找。最低層的行業,原本就充斥最低層勞工,再加上其他各種階級的勞工流入,所以爭取工作會的競爭非常激烈,使得勞動工資很快降到僅可讓勞動者本人苟延殘喘過活的地步

許多人甚至連條件如此苛刻的工作都找不到,結果不是餓死,就是被迫乞討度日,或鋌而走險,犯下種滔天大罪。於是匱乏、饑饉與死亡就降臨在最低層的勞動者身上,並蔓延到所有比較高級的社會階層

社會動盪產生的各種暴虐與災難,會減少全國的人口、收入與資本,直到剩下的收入與資本能夠輕鬆養活全國人口的水準

所以勞動獲得寬裕的報酬,不僅是一國財富不斷增加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一國財富不斷增加的自然徵候。另一方面,貧窮的勞動階級生活捉衣見肘,是依國財富停滯的自然徵候,而該階級人民瀕臨餓死,是一國財富迅速萎縮的徵兆



一國家資本與收入的增加對於整體經濟將呈現向上動力
當勞工擁有工作時所獲得的收入將支付生活所需
而多餘的部分就是讓生活有額外財富

然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對於勞工工資上究竟有什麼關連?
雇主通常擁有雇用勞工的權力
但如果當勞工不足時
雇主事業也就難以發展
這時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種就是透過國外人才的搜索來填補人才空缺
另外就是開出高薪來吸引人才

這時就會面對一種問題
如果一家公司在有足夠獲利下可以用多餘的獲利來聘請外人來提高生產力
但是如果是沒有足夠獲利下
又沒有足夠的人支稱事業那該怎麼辦

雇主在勞動市場上趨向於用最低成本來換取最高利潤
所以就會面臨兩種抉擇
一是裁減公司結構
二是用低工資來聘用不在當下水平的勞工
如果還有選項就是靠既有資本來渡過這時期

企業持續獲利為國家爭取一定利潤使國家財富增加
而當企業無法持續獲利下就會面臨倒閉或遷移
以找尋更適合發展的地區

上述的推論中與國家經濟上來做連結會發現
國家、企業、勞工三者其實是緊密相連
而要能使一國經濟財富不斷增長

進一步探討財富究竟是如何來獲取
就必須理解價格是怎麼來的
在亞當斯密前幾篇提到三要素的組成
土地、勞動、收益
這些價格定位將取決於消費者對於物品急迫性
急迫性就是透過高價來換取長時間或購買者時間的價值交換
就代表時間將是取決價格高低的關鍵
更進一步說明就是效率
每一種物品都可以透過生產而產出
要能夠加快產品誕生就必須透過時間壓縮所換來的價值來交換

回到國家、企業、勞工這三者時間上又如何解釋
當勞工有能力將時間壓縮
產生出更快效率讓每單位產出價值提高
進而使企業在競爭上比別人快一步
也就替消費者爭取到更多時間
而消費者就會用等量時間價格還交換這產物
當個企業所產生收益不斷提高下
國家經濟收入也就間接增加

這時就會有一個問題要如何使勞工將時間壓縮
也就是更有效率或至做出更高產值的事
在工業革命後讓人類脫離獸力透過工業動力讓產值大幅度增加
愛迪生發明燈泡後讓人們的工作時間進一步提升
互聯網的便捷讓人交流更不受限於地區
每一項科技的進展都對人生產價值進一步提高
而科技或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
一直讓勞工能不斷將時間有效利用創造出更多價值的關鍵
在於知識認知的提升
如果把現在工具拿給一萬年前的人就完全發揮步出產值
這也代表勞動工資的增長
往往不是取決於你做了多少事情
而是在於你未對方創造了多少時間價值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近代經濟學發展】國富論:論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目價格與構成部分

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端看他能夠支付或購買多少別人的勞動數量而定
而在每一件物件的真正價格,或對於任何想取得它的人來說
它的真正成本就是為了得到它所必須付出的辛勞



每一件物品,對於已經擁有它
而想要用交換其他東西的人來說
它的真正價值就在於它為他省下多少辛勞
或者說在於他轉嫁了多少辛勞讓別人來承擔
用錢買來或用物品換的東西,其實都是用勞動購得的

這也就是說
勞動是我們為一切東西所支付的原始代價
世上所有東西,追根究柢都不是用金銀買來的
而是用勞動取得的

對於任何物品的占有者來說
當他想要用它交換某些新產品時
它的價值就就等於它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力數量

然而要找到可以精確測量體力或腦力的標準卻不容易
絕大部分的人們在購買時不清楚一定數量的勞動力是什麼意思
但卻比較清楚一定數量的個別商品是什麼意思
前者試抽象的概念後者是簡單易懂的實體

於是為了能方便人們清楚這之間的衡量價值
於是就出現的錢幣來當作交易媒介
比如對於屠夫來說用金錢的數目來估計肉的價值
就比用麵包或啤酒的數量來估計
更加自然而且容易理解
換言之與其說屠夫賣的一磅肉值三、四磅麵包或者三、四垮特啤酒
不如說它一磅值三、四便士更加自然明白



換個角度來看
只有勞動本身的價值絕不會改變
所以在任何時間與任何地點
只有勞動才是測量與比較商品價值的基本真實標準
以勞動單位表示的價格是商品的真實價格
而以金錢表示的只是商品的名目價格

勞動的真實價格可說是它換來生活必需品與便利品的數量
而它的名目價格則是它換來金錢的數量
但勞動者是貧是富
以及勞動的報酬是好是壞
卻是和勞動的真實價格成正比
而不是和名目價格成正比

區分商品以及勞動的真實價格與名目價格
並非只具有理論上的意義
有時候實際上也大有用處
同一真實價格始終代表同一價值
但由於金銀的價值會改變
同一名目價格有時便代表極不相同的價值



早期資本累積與土地私有制度尚未形成的社會裡
取得各物種所需的勞動數量比例
譬如在狩獵民族裡
如果捕殺一隻海狸
所需的勞動通常是捕殺一頭鹿的兩倍
那麼一隻海狸自然應該交換或價值兩頭鹿

此外如果某種勞動格外需要不尋常的靈巧與判斷力
由於人們尊敬這些不尋常的才能
所以對於這種產出自然也會另眼看待
因此給予價值肯定

然而除非經過長期勤奮練習
否則往往無法取得這些才能
所以這種勞動高報酬
也許還不足以彌補為了取得這些特殊才能而花掉的時間與辛勞
在文明進步的社會裡
通常以較高的工資
補償特別艱辛與需要特殊智巧的勞動

無論哪個國家
一旦土地全部變成為私有財產
像所有人類一樣喜歡不勞而獲的地主
便會開口索取地租無論這地租來自於農民的播種或土地的自然產出

當土地還共有時對於勞動者來說
要取得森林裡的木材、牧草以及土地上的一切產物
只要努力出力去採集就有
一旦土地私有了
勞動者想要得到東西
就得付出額外的代價
他必需放棄一部分本身勞動生產的東西把他交給地主
這一部分物品的交換價值構成了所謂的地租

在這必須注意
商品價格當中各種成分的真實價值
都是按它們個別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數量來衡量
勞動不僅是測量拆解成勞動所得這一部分商品價格的價值標準
也是測量拆解成地租和利潤部分的價值標準



在每個社會裡
任何商品的價格
最後可以拆解成這三種成分或當中某一種或兩種
或者全部三種
在文明進步的社會裡
這三種成分或多或少的進入絕大部分商品
構成了商品價格
譬如在小麥的價格當中
有一部分富給地主作地租
另一部分付給勞動者生產糧食的工資
而第三部分則付給農夫作為利潤
這三部分若不是直接
就是間接的構成整個小麥價格

而在這所會產生的重置資本
亦即是彌補工作牲口和農去消耗
進一步追究也會發現任何農具的使用代價
也同樣由前三部分構成

在麵粉或麥片的價格中
除了小麥的價格外
來必須支付碾粉場主人的利潤
以及工人的工資
此外在麵粉和麵包的價格中
都還必須包含運輸勞動費用
以及墊付運輸工資者的利潤

從中我可以發現到
當商品經歷的加工層次愈多時
它的價格當中拆解成工資與利潤的比例也愈高
在加工製造的過程中不僅或得利潤的步驟愈來愈多
而最後一步的利潤會大於前一步

總之
任何商品的價格
必定最後會自動拆解成這三種成分當中的某一種或兩種或全部三種
因為任何價格在支付了地租
以及支付了所有用來栽培、飼養、加工製造到勞動工資後
剩下來的部分不管多少
必然都是某些人的利潤

就好像每一特定商品的價格或交換價值
個別來看都自然拆解成這三種成分當中的某一種或全部三種
同理
每個國家每年生產的全部商品價格或交換價值
整合起來看也分三種成分
分配給國內各階層居民作為勞動工資、資本利潤或地租
每一個社會每年勞動採集或生產的全部物品
或者說
全部的總合價格
最初就這樣分配給國內各階層居民
工資、利潤與地租一切收入
以及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來源



不管是誰
想從自有資源得到收入
都只有三個辦法:
用自己的勞動
自己的資本
或自己的土地去取得

用勞動取得的收入稱作工資
經營或雇用資本而取得的收入稱作利潤
將自己的資本借給他人使用的人取得的收入稱作利息或使用費

在文明的國家裡
只有極少數商品的交換價值完全來自於勞動
絕大部分都包含地租與利潤的成分

所以每年全部勞動產出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數量
便遠大於飼養、栽培、加工製造
以及運輸全部產出到市場所需雇用的全部勞動數量
如果整個社會每年都充分雇用全部勞動
那麼由於勞動數量每年都會大量增加
所以每一年的產出價值都會比前一年大許多

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國家
能把每年的產出完全用在維持勤勞工人的生活
無論什麼地方
遊手好閒的人總會消費掉社會每年產出的大部分
任何社會每年平常或平均產出的價值
是增加、減少或停滯狀態
就看該社會的每年產出
在前述兩種社會階級間的分配比例而定



這次從商品價值解構分析國家競爭力的基本核心
以及如何理解商品價格背後所帶來意涵
還有從解構中理解未來經濟發展的指標


亞當斯密在這所提到的
在對應到後來德國一戰後的情況與羅斯福新政上來看
都做出類似的事情
一戰後的德國大量勞工失業
當時政府也是及其所能讓所有百性都去工作
把職位一分為二大量經濟工程
現在德國高速公路也就是那時建成


分工愈細不僅可以造就更多就業
同時也使國民勞動力度增加
但隨著時代演進
最基本勞動力生產被機器取代後
剩下的勞動將消耗每年社會產出
而這時要使得勞動數量穩定增加
其中關鍵就是在我們是否能創造更多新工作

但這新工作從哪來?

回到亞當斯密所提出資源收入有三種
自己勞動、資本、土地
而這三種基間能夠創造新工作的
就是自己的勞動
而勞動可分為勞力與腦力兩者

自從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
所釋放的就是人類的勞力
大量的機器取代人原本作的事情
隨著科技進步精細勞動力也將逐漸被替換
也有可能之後更智能化機器出現
一部份腦力工作也將逐漸被替換

從中你就可以發現到未來創造新工作事物的也就是勞動中的腦力
而且是能夠創造高價值

可以放眼世界歷史或者現代來看
自從英國為十九世紀的強國
成果就是來自於當時工業革命時
牛頓、瓦特、波以耳以及亞當斯密都為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奠定基礎
讓整個國家勞動力近一步提升

回到價格上來講
未來能價格取決於人們對於這產品的價值來定義
而怎麼定義這價值就靠勞動的腦力所創造出來的價值
但個價值的高低有三個方向
一個是向人類未知領域技術的發展與解答
第二就是文藝
第三就是在專門領域達到巔峰

然而這三者間都有一個核心價值
就是堅持

所有新創科技的誕生要不是被人不接受
就或者觀念上不接受
而對於整體系統戲的科技進展有更加難
因為這不是像買個東西回家就好
是要整體構建網絡的重新建構

文藝方面就更難衡量
因為你不知道不理解
以及很難對生活創造價值

第三一件事做十遍跟十萬遍的差別就在於此

然而回歸根本
一個國家或組織到個人
要能創造社會資本積累
就像亞當斯密所說的把所有勞動數量充分雇用
也就是說我們是否能把時間有效轉換對我們有價值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