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移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移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59【近代經濟學】國富論:什麼樣的人能增加資本價值?資本移轉三型態


我們所獲得的循環資本,最終都將呈現為個人消費的資本積蓄。這也就是說,個人價值的展現及未來發展,可以從循環資本的應用來理解。

如果當一個人擁有足夠的資本,會想要用什麼樣的使用方式來發揮資本的價值,然而,當個人沒有足夠資本的時候,又該如何決定資本的使用,還是有可能連最基本生存都有困難?

這時我們就必須釐清資本是什麼?是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資本循環來獲得個人直接使用的資本?還是從固定資本來創造個人使用的資本?

其中錢幣只是一種循環資本,如果如亞當‧斯密所說,循環資本和固定資本將走向直接消費的積累,那麼,循環資本的分配,將決定個人消費的結果。換句話說,把循環資本例如錢,投入到哪個消費,就會有不同的影響與結果。

從固定資本來看,最無法立即見效的就是在教育學習上,但卻是國家社會資本的一環,如果財物、產品付出一定的時間的循環資本將轉變成一種固定資本,這樣的發展後,最終的成果與獲得都將循環資本的型態給予,最後成為消費積累的資本。

總結來看,未來資本的創造離不開這三種類:循環、固定與直接消費積累的型態,對於我們來說,資本應用的移轉,隨著國家社會的穩定與全球經濟的連接程度,將會愈來愈趨向循環資本的再創,以及直接消費資本的獲得。

換句話說,任何資本的生產或創造,都必須從每個行業的核心角色來看,各行業的生成與連結關係,在從中找到關鍵元素,進一步連結到消費生產,最終將形成消費者生活中的一環。

例如汽車製造行業,所需的核心就是移動,從這一視角來發展,並與消費資本連結,並多增加時間維度與科技的限制,就會出現像特斯拉汽車與未來宇宙航空的發展。

回到個人層面來看,當某一個人所擁有的物品儲蓄僅夠維持幾天的生活,他就不會想到利用這項積蓄來衍生任何收入。他會儘可能省吃儉用。並在用完之前,憑藉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取一些可以替補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收入完全來自勞動。

另一種情況,他擁有足夠儲蓄物品維持幾個月或幾年的生活時,他便自然會盡力用大部分的積蓄來衍生收入,只保留一小部分的積蓄,在前者收入開始進帳之前足夠供應他消費。所以,他的全部積蓄可以區分為兩個區塊。第一期望衍生收入的部分,就是屬於個人資本;其二,直接提供他消費的積蓄。


1
資本運用


當我們知道資本對人行為的影響後,接著來探討,在資本兩種的運用方式,如何運用他的人獲得收入與利潤。

第一:資本可以用來栽種、製造或購買物品,然後將這些物品賣出牟利。以這種方式運用資本,在賣出換得金錢之前,不會給運用他的人帶來收入或利潤。而換來的金錢,沒有再換成物品之前,也同樣不會為他帶來什麼好處。他的資本不斷以某種型態離開他,又不斷以另一種型態回到他的掌握。也唯有透過這種循環方式,或藉著不斷的交換,他的資本才會為他帶來利潤。所以這種資本稱為「循環資本」。

第二種,資本可以用來改良土地、購置有用的機器和做生意的工具,或購買其他類似這種無須易主或進一步循環,始能產生收入或利潤的東西。所以,這種資本就被稱為「固定資本」。

兩者間的關係會在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比例,例如工廠或製造業,一部分資本會固定在他的生意工具上。如同鐵工廠來說,熔礦爐、鍛鐵爐、裁鐵機,都是必要的生意工具,沒有大筆經費是無法設置。

另一個例子,就以農夫來說,用來購置農事工具的資本是一種固定資本,而用來維持工人生活和給付的工資就是一種循環資本。憑藉持續佔有固定資本而獲取這部分資本的利潤,也憑藉割捨循環資本而獲得該部分的利潤。


2
社會資本移轉



當我們建構資本種類與其運作方式後,接著來延伸到國家社會面來看,一個國家或社會全部的物品積蓄,等於所有居民或成員物品積蓄的總和,因此資本可分為三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與作用。

第一部分:直接消費者使用
這部分的特徵是不會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潤。舉凡那些由最終消費者來買,但未完全被消費掉的糧食、衣服、家具等物品儲蓄,都包括在這部分之內。

就如在購屋資本也是屬於這部分的積蓄。花在購買房屋的那種積蓄,如果當作業主的住家,從花出去的開始,便不再當作資本來使用,或者說,不再對業主提供任何收入。

這類物品所產生的收入,最終還是得從其他收入來源撥付。無論就個人或整個社會來說,所有留作直接消費使用的物品積蓄中,花在住屋那部分積蓄消費的最慢。衣物的積蓄也許可以使用好幾年;傢俱的積蓄也許可以用上五十年;但住屋的積蓄,如果施工妥當解細心維護,也許可以用上好幾個世紀。住屋雖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被完全消費殆盡,但它們實際上仍然是留做直接消費使用的積蓄,和衣物或傢俱沒有兩樣。

第二部分:固定資本
它的特徵是無需循環或易主,便可以提供收入或利潤。主要包含四項:

其一,舉凡能夠提高勞動效率和減免勞動的各種有用機器和生意工具。
其二,所有可以用來賺取利潤的建築物,不管事對於出租以收取租金的業主。例如像是,店鋪、倉庫、工廠、農舍。
其三,用再改良土地的積蓄,舉例,用在開闢土地、改良排水、圍籬、施肥等,將土地變成適宜耕作的有利投資。
其四,全體社會居民或成員所學到有用的才能。要取得這才能,在接受教育、學習的期間,必須用在學習者身上以維持生活費,不管由誰來付,這都是一筆費用,可以說是一種附加並且體現在學習個人身上的投資。


第三部分:循環資本
唯有透過循環來回易主,才可能提供收入。同樣包含四項:
其一,金錢貨幣的積蓄
其二,農夫、穀物商、釀酒商等這些人為了銷售牟利而掌握的各種食物積蓄。
其三,製作各種衣物、傢俱和建築物等的原材料積蓄。
其四,各種製成品積蓄,這些東西已經完工,但仍然掌握在商人或製造商的手中。

上述四項東西當中,有三項,即食物、原材料和製成品,一般情況下,都會在一年內,從循環資本轉變成固定資本,或轉變為直接消費者使用的物品積蓄。

任何一筆固定資產原先都出自某一筆循環資本,而且都不斷需要另外某一筆循環資本的支援或輔助。一切有用的機器和生意工具都是源自某一筆循環資本。

唯有利用某一筆循環資本,否則任何一筆固定資本都不可能生產收入。即便是最有用機器和生意工具,如果沒有循環資本提供原材料讓他們加工,或讓使用機器的工人維持生活,他們就生產不出任何東西。

例如土地,如果沒有一筆循環資本,讓從事耕種和收割的勞工維持生活,也產生不了任何收入。

固定資本和循環資本兩者最終且唯一目的,就是要維持並增加留做直接消費使用的物品積蓄。正式後面這部分物品積蓄讓人們有吃、有穿、有得住。人民的貧富就取決於這兩種資本提供了多少物品,可以讓人民保留,當作直接消費使用的積蓄。

當我們身處安全有保障的國家,就會運用自己可以支配的一切積蓄,不管事用來滿足眼前的享受,或是用來追求未來的利潤。如果是用來滿足眼前的享受,那麼他的積蓄就會變成一種為了方便直接消費而保留下來的物品或積蓄。如果用來追求未來的利潤,那麼它就只有兩種選擇:繼續占有或暫時釋放出自己的積蓄。如果選擇前一種,那麼他的積蓄就會變成固定資本;如果選擇後一種,那麼他的積蓄就會變成循環資本。

總結來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其中一關鍵,就是能透過資產的轉換,來獲取個人所要達到的目標。

從這裡可以得出三個觀點:

第一,如果不清楚個人的生涯發展,那麼資本的投入與否都將不再重要,必須先釐清個人未來,才能將資本有效的移轉到所要的道路上。

第二,資本的本質就是時間的轉換,你用有一萬年的時間工作,你就能有很多資本,相對來說,每個人生命有限,不管事循環資本或是固定資本,這些都是時間的轉換,在此要能發揮時間價值,就必須從馬斯洛的第五層自我實現來著手,只有當我們把每分每秒都應用在此時,才是真正的活化資本價值。

第三,所有資本都有其源頭與結果,如果想獲取更多資本,就必須從源頭來找尋,也就是說,未來擁有愈多資本的人將取決於是否能看清事物本質的能力。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52【窮人的經濟學】疾病到貧窮(下):沉默成本的移轉



從疾病衛生的角度看完後,會發現到,我們跟窮人之間的差別並不大,同樣缺乏資訊、信念薄弱、拖拖拉拉。只是我們擁有比較好的資訊與教育,以及擁有完善的衛生醫療體系,從出生時規定的接種疫苗,以及擁有健全的自來水系統以及汙水處理等。

這一整套體系使我們不必花費時間與精力來處理水的品質、疾病的診斷。讓我們有其他心力投入到其它部分。換句話說,彼此之間的差別在於選擇上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

如同工業時代的進程發展時亞當‧斯密於《國富論》提及的社會分工對於整體社會進步,其中一個觀點就是效率的增加,以致產能擴增;到20世紀亨利‧福特把流水線投入到汽車生產線上,開創了汽車量產的時代,不僅大幅度降低汽車生產成本,同時也帶來工人的工作效率,讓人有更多時間投入其他面向。

回到醫療預防以及自來水的淨化,都是為了阻止疾病的生成。而窮人每天都要面臨取水時加氯的心思,以及面對疾病該相信公家醫院的治療還是私人醫院。

另一方面就是沉默成本的考量,就是當投入到醫療預防的系統時,窮人更希望在這段時間的投入能夠有即時的回饋,以及對於好處效用的認知。

上一回提及信仰有可能讓這系統無法實行,然而,實驗過後發現當拒絕預防接種的想法並非根深蒂固時,注射營裡未提供木豆的村莊,村里有77%的兒童注射了第一劑疫苗,也就表示即使沒有任何誘因,人們還是願意開始接種的程序。

問題在於要讓他們完成整個程序。這也是為什麼完全的接種率並未超過38%,誘因會使他們多來幾趟,但不能讓他們打完五針,儘管整個程序完成後,還有免費的不銹鋼盤子等著他們。

看來這和我們那種年復一年,定期到健身房去運動的新年決心一樣,儘管我們知道健身能預防心臟病,但卻沒有恆心堅持到底。

心理學的研究應用到經濟現象上,顯示我們對現在的想法與對未來的想法大不相同,這就稱為「時間不一致性」的觀念。針對當下,我們相當衝動,大部分是由情緒和眼前的慾望所支配;如果沒有意識到眼前的滿足感,稍微損失一些時間或是現在必須忍受輕微的不適都會讓人感到更不舒服,比如說,吃完大餐後,想要立刻去運動的念頭就會煙消雲散。當然,反例就是為了眼前很渴望的小報酬,我們就會去做;但當我們籌畫未來,眼前的甜頭帶來的快樂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

人天生就會把小成本往後延,這樣子就不必在今天付出代價,而是延到明天再來負擔。貧窮的父母即使已經完全接受接種帶來的好處,但是好處是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發生,而成本卻是今天就要承擔。把事情擱置到明天,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很合理。不幸的是,當明天來到,邏輯還是一樣。

同樣的,我們可能想以後再買蚊帳和氯,因為潛在當下還有更好的用途。這很容易就可以說明小錢為什麼能打消使用救命器材的意願,而小小的獎勵又為什麼可以鼓舞人去使用。

兩磅的木豆有效,因為這是媽媽今天就可以拿到的東西,這補償了她帶小孩去接種所付出的成本。

如果以上的說法沒有錯,不論是落實特定的預防醫療行為,或是提供我們曾建議過的金錢誘因,這些觀點都提出一種新的邏輯,也就是讓社會去補貼或執行有利於其他人的行為其實是合理的。

一般來說,時間不一致性充分說明如何讓人輕易做出「對的」事情,或許還同時讓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不做。

所以,可以透過預設選項,讓政府訂出自己眼中最有利於多數的預設選項。因此,如果人們想要跳脫這個預設選項,就會非常費力。人民有權力選擇他們要的,不過這麼做要付出一點成本,結果才會讓大部分的人選擇預設選項。

小小的獎勵,像是打疫苗送木豆,都是推他們往前走的另一種方法,給他們一個今天就行動的理由,而不是無止境地拖下去。

許多情況下,「時間不一致性」阻礙我們把意願化為行動。不過,在打預防針這個具體實例中,如果人們充分認識到此事帶來的好處,很難相信時間不一致性就足以讓他們拖延下去。對於不斷延後小孩接種的父母來說,他們需要一直欺騙自己。

但是,如果父母真的相信預防接種的好處,那麼他們可能已經找出一個方法,克服自己拖延的天性。但更合理的解釋是他們不但拖延並且低估預防接種的好處。


不論理由為何種,一旦家庭對別人口中的益處有所懷疑,這時推一把就特別有用。使預防照護成為更好的政策選項,如果好處在未來,但在任何情況下,當下都難以理解到底是什麼。透過說服,將立即啟動那正面回饋的迴路,當這樣的知識流傳出去後,就可以擴大人們的行為。

窮人跟我們一樣困在陷阱中,遭受到同樣的問題,像是缺乏資訊,信念薄弱,以及拖拖拉拉。我們不算是窮人,確實得到比較好的資訊與教育,但差異微乎其微,到頭來我們實際上懂得很少,肯定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少。

我們真正的優勢來自於身邊許多平常的事情。我們居住的房子有水管供應乾淨的水,我們不必每天早上記得要把氯加進水裡,汙水會自動流走。我們幾乎可以相信醫生都會盡力而為,也相信公共衛生系統題性我們那些事情該做,那些不該做。

我們讓小孩接受預防接種,沒有其他選擇,因為沒打預防針,學校就不會收。即使我們因事故而沒有到,我們的小孩也能平安無事,因為別的人都有接種了。




或許,最重要的是,我們這種多數人不必煩惱下一餐的著落。換言之,我們幾乎不需要利用由自制和果斷而來的有限能力,但窮人卻常常受到如此的要求。

我們必須承認,沒有一個人夠聰明、有耐性,而且知識廣博,能為她或他自己的健康負責並做出正確的決定。基於同樣的理由,富國人民的生活被無形的推力所環繞,窮國的健康照護政策的首要目標,應當訂定為為窮人使用最簡易的方法獲得預防護照,同時管制人們使用醫療品質。

正如同公共衛生的投資,補助發揮的價值如果是減少疾病、死亡和帶來較高工資等,這些都算物超所值。但這不表示我們可以假設這些事不用介入就會自然發生。由於窮人不清楚好處為何,加上非常重視要立即拿到禮物,也就限制人們願意投入多少精力與金錢在便宜的預防健保政策。

這聽起來有點專制,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肯定是專制。我們這些住在富裕國家的人,對於這現象已經深植於系統中,而我們幾乎不太會去注意到它的存在。這不只是確保我們受到的照護會比我們更凡事親力親為更好,也為我們省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讓我們有更多心理空間去關注生命中的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