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近代經濟學發展】國富論:論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目價格與構成部分

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端看他能夠支付或購買多少別人的勞動數量而定
而在每一件物件的真正價格,或對於任何想取得它的人來說
它的真正成本就是為了得到它所必須付出的辛勞



每一件物品,對於已經擁有它
而想要用交換其他東西的人來說
它的真正價值就在於它為他省下多少辛勞
或者說在於他轉嫁了多少辛勞讓別人來承擔
用錢買來或用物品換的東西,其實都是用勞動購得的

這也就是說
勞動是我們為一切東西所支付的原始代價
世上所有東西,追根究柢都不是用金銀買來的
而是用勞動取得的

對於任何物品的占有者來說
當他想要用它交換某些新產品時
它的價值就就等於它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力數量

然而要找到可以精確測量體力或腦力的標準卻不容易
絕大部分的人們在購買時不清楚一定數量的勞動力是什麼意思
但卻比較清楚一定數量的個別商品是什麼意思
前者試抽象的概念後者是簡單易懂的實體

於是為了能方便人們清楚這之間的衡量價值
於是就出現的錢幣來當作交易媒介
比如對於屠夫來說用金錢的數目來估計肉的價值
就比用麵包或啤酒的數量來估計
更加自然而且容易理解
換言之與其說屠夫賣的一磅肉值三、四磅麵包或者三、四垮特啤酒
不如說它一磅值三、四便士更加自然明白



換個角度來看
只有勞動本身的價值絕不會改變
所以在任何時間與任何地點
只有勞動才是測量與比較商品價值的基本真實標準
以勞動單位表示的價格是商品的真實價格
而以金錢表示的只是商品的名目價格

勞動的真實價格可說是它換來生活必需品與便利品的數量
而它的名目價格則是它換來金錢的數量
但勞動者是貧是富
以及勞動的報酬是好是壞
卻是和勞動的真實價格成正比
而不是和名目價格成正比

區分商品以及勞動的真實價格與名目價格
並非只具有理論上的意義
有時候實際上也大有用處
同一真實價格始終代表同一價值
但由於金銀的價值會改變
同一名目價格有時便代表極不相同的價值



早期資本累積與土地私有制度尚未形成的社會裡
取得各物種所需的勞動數量比例
譬如在狩獵民族裡
如果捕殺一隻海狸
所需的勞動通常是捕殺一頭鹿的兩倍
那麼一隻海狸自然應該交換或價值兩頭鹿

此外如果某種勞動格外需要不尋常的靈巧與判斷力
由於人們尊敬這些不尋常的才能
所以對於這種產出自然也會另眼看待
因此給予價值肯定

然而除非經過長期勤奮練習
否則往往無法取得這些才能
所以這種勞動高報酬
也許還不足以彌補為了取得這些特殊才能而花掉的時間與辛勞
在文明進步的社會裡
通常以較高的工資
補償特別艱辛與需要特殊智巧的勞動

無論哪個國家
一旦土地全部變成為私有財產
像所有人類一樣喜歡不勞而獲的地主
便會開口索取地租無論這地租來自於農民的播種或土地的自然產出

當土地還共有時對於勞動者來說
要取得森林裡的木材、牧草以及土地上的一切產物
只要努力出力去採集就有
一旦土地私有了
勞動者想要得到東西
就得付出額外的代價
他必需放棄一部分本身勞動生產的東西把他交給地主
這一部分物品的交換價值構成了所謂的地租

在這必須注意
商品價格當中各種成分的真實價值
都是按它們個別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數量來衡量
勞動不僅是測量拆解成勞動所得這一部分商品價格的價值標準
也是測量拆解成地租和利潤部分的價值標準



在每個社會裡
任何商品的價格
最後可以拆解成這三種成分或當中某一種或兩種
或者全部三種
在文明進步的社會裡
這三種成分或多或少的進入絕大部分商品
構成了商品價格
譬如在小麥的價格當中
有一部分富給地主作地租
另一部分付給勞動者生產糧食的工資
而第三部分則付給農夫作為利潤
這三部分若不是直接
就是間接的構成整個小麥價格

而在這所會產生的重置資本
亦即是彌補工作牲口和農去消耗
進一步追究也會發現任何農具的使用代價
也同樣由前三部分構成

在麵粉或麥片的價格中
除了小麥的價格外
來必須支付碾粉場主人的利潤
以及工人的工資
此外在麵粉和麵包的價格中
都還必須包含運輸勞動費用
以及墊付運輸工資者的利潤

從中我可以發現到
當商品經歷的加工層次愈多時
它的價格當中拆解成工資與利潤的比例也愈高
在加工製造的過程中不僅或得利潤的步驟愈來愈多
而最後一步的利潤會大於前一步

總之
任何商品的價格
必定最後會自動拆解成這三種成分當中的某一種或兩種或全部三種
因為任何價格在支付了地租
以及支付了所有用來栽培、飼養、加工製造到勞動工資後
剩下來的部分不管多少
必然都是某些人的利潤

就好像每一特定商品的價格或交換價值
個別來看都自然拆解成這三種成分當中的某一種或全部三種
同理
每個國家每年生產的全部商品價格或交換價值
整合起來看也分三種成分
分配給國內各階層居民作為勞動工資、資本利潤或地租
每一個社會每年勞動採集或生產的全部物品
或者說
全部的總合價格
最初就這樣分配給國內各階層居民
工資、利潤與地租一切收入
以及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來源



不管是誰
想從自有資源得到收入
都只有三個辦法:
用自己的勞動
自己的資本
或自己的土地去取得

用勞動取得的收入稱作工資
經營或雇用資本而取得的收入稱作利潤
將自己的資本借給他人使用的人取得的收入稱作利息或使用費

在文明的國家裡
只有極少數商品的交換價值完全來自於勞動
絕大部分都包含地租與利潤的成分

所以每年全部勞動產出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數量
便遠大於飼養、栽培、加工製造
以及運輸全部產出到市場所需雇用的全部勞動數量
如果整個社會每年都充分雇用全部勞動
那麼由於勞動數量每年都會大量增加
所以每一年的產出價值都會比前一年大許多

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國家
能把每年的產出完全用在維持勤勞工人的生活
無論什麼地方
遊手好閒的人總會消費掉社會每年產出的大部分
任何社會每年平常或平均產出的價值
是增加、減少或停滯狀態
就看該社會的每年產出
在前述兩種社會階級間的分配比例而定



這次從商品價值解構分析國家競爭力的基本核心
以及如何理解商品價格背後所帶來意涵
還有從解構中理解未來經濟發展的指標


亞當斯密在這所提到的
在對應到後來德國一戰後的情況與羅斯福新政上來看
都做出類似的事情
一戰後的德國大量勞工失業
當時政府也是及其所能讓所有百性都去工作
把職位一分為二大量經濟工程
現在德國高速公路也就是那時建成


分工愈細不僅可以造就更多就業
同時也使國民勞動力度增加
但隨著時代演進
最基本勞動力生產被機器取代後
剩下的勞動將消耗每年社會產出
而這時要使得勞動數量穩定增加
其中關鍵就是在我們是否能創造更多新工作

但這新工作從哪來?

回到亞當斯密所提出資源收入有三種
自己勞動、資本、土地
而這三種基間能夠創造新工作的
就是自己的勞動
而勞動可分為勞力與腦力兩者

自從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
所釋放的就是人類的勞力
大量的機器取代人原本作的事情
隨著科技進步精細勞動力也將逐漸被替換
也有可能之後更智能化機器出現
一部份腦力工作也將逐漸被替換

從中你就可以發現到未來創造新工作事物的也就是勞動中的腦力
而且是能夠創造高價值

可以放眼世界歷史或者現代來看
自從英國為十九世紀的強國
成果就是來自於當時工業革命時
牛頓、瓦特、波以耳以及亞當斯密都為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奠定基礎
讓整個國家勞動力近一步提升

回到價格上來講
未來能價格取決於人們對於這產品的價值來定義
而怎麼定義這價值就靠勞動的腦力所創造出來的價值
但個價值的高低有三個方向
一個是向人類未知領域技術的發展與解答
第二就是文藝
第三就是在專門領域達到巔峰

然而這三者間都有一個核心價值
就是堅持

所有新創科技的誕生要不是被人不接受
就或者觀念上不接受
而對於整體系統戲的科技進展有更加難
因為這不是像買個東西回家就好
是要整體構建網絡的重新建構

文藝方面就更難衡量
因為你不知道不理解
以及很難對生活創造價值

第三一件事做十遍跟十萬遍的差別就在於此

然而回歸根本
一個國家或組織到個人
要能創造社會資本積累
就像亞當斯密所說的把所有勞動數量充分雇用
也就是說我們是否能把時間有效轉換對我們有價值的創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