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Civilization:The West and the Rest)】競爭competition

三十年前,如果你預言中國在半世紀內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人們會認為你在幻想
然而,如果時光倒流到1420年
你預言西歐有一天產值將超越整個亞洲
而且在五百年內
平均個人英國人會比中國人富有九倍以上
人們會認為你脫離現實



可是歷史一次次的告訴我們
文明的發展與衰退是會轉變的
在東西方文明發展中
十五世紀以前的世界鐘擺傾向於東方中國
在1420年
如果你沿著泰晤士河與長江旅行
你會對這兩條河川的對比感到驚訝

明朝永樂帝對大運河進行實質的修復與改善
其總工程完成了黃河的築壩與改道工程
可以讓近一萬兩千艘運送穀物的平底船往返於大運河
有近五萬人受雇於維護運河
而當時西最大運河就屬威尼斯運河
兩者間就可看出其差異

從城市角度來看中國南京或許是當時最大的城市
人口約五十萬到一百萬之間
倫敦與南京相比只勉強算是一座小鎮
還有當年永樂帝在北京建成的紫禁城
不僅象徵著帝國的動員力與物資
更顯現出當時偉大文明建築

可是這些為什麼東方會如此卓越的原因又在哪?

其一就是農業生產力發達
當時東亞一畝地可養活一個家庭
而在英格蘭要養活一個家庭
需要近二十畝地

這也就有助於解釋東亞人口為什麼比西歐人口多

人口多間接也就有更多的創造性
如紙張、紙幣、機械鐘、紡車、火藥、磁羅盤等



更重要的是當時鄭和的船隻艦隊
當人在數上總計兩萬八千名船員
西方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擁有如此龐大的海軍規模

而當時鄭和艦隊的目的在於「宣德化而柔遠人」
永樂帝希望「德化」帶來的回報是異國君主能像中國鄰邦一樣像他朝貢
但是當永樂帝駕崩
中國的海外事業也跟著隨他一同埋葬
鄭和的遠洋計畫立即遭到擱置

接著海禁令的出現
更也就完全使中國退出海洋舞台上

歷史到這就出現了劇烈的轉折點
西方開始進入世界舞台的中心

當時歐洲人為了要取得歐洲無法種植的香料
都是經由印度洋往北經紅海或由陸路經阿拉伯半島與安那托利亞傳入歐洲
到十五世紀中香料運往歐洲的最後一段里程
遭到土耳其人與威尼斯人控制



葡萄牙人發現如果他們能找到其他途徑
從非洲西岸南下遶過好望角到印度洋
那麼運送香料將成為他們的獨門生意
也就在之後達伽馬完成了這趟里程
完成遶過好望角航行到印度


同樣兩個時間點都有航海計畫
但為什麼所造成的影響會如此大

首先從出發角度來看
中國是為了宣揚德化
主要是以中心帝國思路來進行這場遠洋計畫

而在西方不只葡萄牙還有後來的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都在這舞台上輪番競逐
而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貿易
透過貿易提供國內所沒有的

那為什麼彼此出發角度會不同
主要關鍵就是在國家的領土生產



在中國方面可以說是天朝
要什麼有什麼而且加上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內部資源可以調動
還有前面所講到的農業技術一畝地就可以養活一個家庭

另一方面在歐洲則是另一種情況
我們可以從中世紀歐洲地圖來找到答案
從西部濱海的王國
道散布於波羅的海到亞得里亞海到威尼斯之間有許多城邦
總共有數百個國家彼此競爭
十四世紀的歐洲大約有一千個政治體
兩百年後仍然有五百多個獨力政治單位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
主要原因就是在地理環境
中國有三大河:黃河、長江、珠江都是由西往東

歐洲的河流眾多
而且流向不同的方向
此外還有許多山脈
如阿爾卑斯山與庇里牛斯山
加上德國與波蘭境內的茂密森林與沼澤濕地
這也使得比較不須形成統一國家

這也就帶到這次主題競爭
大一統國家為了要方便治理
往往會採取行為與制度上來控管人民
在秦始皇時的焚書坑儒
就是要消滅知識份子讓老百姓不要思考
但後來漢朝認為還是要有思想
於是就從百家中選擇了儒家
因為裡面就有說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也就代表對君皇的效忠
到後來科舉制度的出現就是控制知識份子
最後就會形成一種思想固化單一的思維性

相反在歐洲因為有各種不同政治單位
彼此間為了要爭取發展
就必須透過不斷競爭來取得更好資源



簡單來說歐洲政治分裂的特徵
使一切與中華帝國類似的特質都無法在歐洲出現
政治分裂也促使歐洲人到海外尋找機會
不管是經濟、地緣政治還是宗教

回頭看到現在
從中可以得出三個觀點

第一學習對象
競爭對於經濟文化與整體社會都有顯著影響
這是對整體社會有利的進步
而在此就必須要能找到有能相互競爭者
也就是學習模仿

明清大一統帝國最後無法與西方同進
也就是在心態上認為自己史最強周邊鄰邦都臣服於下
直到英國人來打破這種思維
才讓中國在後來有學習模仿對象

第二多元文化
在多種競爭下所產生的想法都會不同
像在歐洲這麼多政治單位
所創造出的思想與其他思想碰撞下
呈現的產出也就比單一帝國下的產出更能創造

第三先天條件優勢未必就是未來優勢
像中國有豐富資源物資
有利於大一統的帝國產生
但往往也因為太過依賴這些先天優勢
而忽略了對外發展的可能
就明朝原本擁有龐大的艦隊
永樂帝駕崩後的政體認為這對國家沒什麼價值
而忽略的對外發展的可能

相反的在歐洲各國因為無法擁有足夠產量
勢必藉由經商貿易來達成國內物資所需
也就因為這一劣勢反而創造未來優勢的基礎發展

這也就像大企業擁有許多資源
所以也就愈來愈依賴這優勢
而產生自我主觀意識太強
進而趨向保守

小企業的資源相對少
其發展也就如大企業來的優勢
這也說明到
未來組織在發展到愈大規模時
更要保有小組織的發展架構
有多元小體單位的發展
而要發展出有競爭多元文化的組織
最關鍵要素也就是去中心化
打破所有框架保留基本
而要能創造這種文化組織的前提
是組織交流的透明與順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