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五百年裏在歐洲方面,文藝復興讓歐洲走出了中世紀,接著就是「地理大發現」,然後爆發了工業革命,出現了以「三權分立」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國家
在中國直到1840年,國門被槍炮打開,這一段時間對於中華民族來講,是一個要深刻反思的時期
為什麼在明清,治國者的思想變得保守?
一個很大的原因
就是對制度創新的畏懼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
使得體制內的創新動力和勇氣徹底喪失
中國的封建王朝對外不再尋求領土擴張
也不需要外來人口
一個億的內需市場已經足夠
同時出於安全的考慮
明朝政府非常想把自己的國土與世界隔離起來
將大陸與世界各國的交往和聯繫降到最低程度
接著將從四個面來探討
第一權力集中
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解決地方武裝割據的威脅
強化了中央集權的能力
明太祖廢除了宰相制將中央權力內部皇權與相權的平衡打破
第二思想控制
南宋以後
程朱理學愈來愈禁錮人的思想
到了明清兩代出了《永樂大典》《四庫全書》
政府從文本角度來限制思想自由
全民思想統一到「四書五經」上
第三控制精英份子
在社會上進一步強化和神聖化科舉治
全中國的知識份子除了「君君臣臣」的儒家學說以外
什麼都不准、不要去想
使天下文人在精神上被束縛住
最後就是在宏觀經濟制度上
國家進行宏觀經濟的管制
對外遏制國際貿易
對內實行男耕女織
在工商業特許經營銷售
明清兩代就是以這些面來鎖住整個國家
其中就是要政權穩定
過往政權穩定性來自於兩者一個是內憂,另一室外患
所以要除去外患
就是斷絕一切聯繫
於是就把國家變成一個大鐵桶
於是修築長城就出現在明朝
以及面對南方沿岸實施禁海運
在解決內憂上
要能有效控制、削弱民間的組織力量
就是把人民打成散沙
而要把天下打成散沙
在經濟上最好的模式就是男耕女織
當時明朝能夠實現這樣的模式也就起源於兩種作物
一個是在宋朝的水稻
另一個是明朝的棉花
在維持帝國最低成本的控制上
只要人民吃的飽穿得好就可以
在人類社會中
一個國家如同宇宙中的一顆星球
有與世界文明同步的公轉
也有符合自身條件的自轉
在所有文明中地理、人文至經濟
中國也許就是自轉條件最好自轉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在農耕文明時期
一個國家若要閉關鎖國、拒絕公轉
就必須具備兩個重要的條件
一是土地廣闊和糧食充足以養活全國國民
二是人口眾多足以滿足工商業生產的市場供求
如果這兩個個前提成立
那麼技術的進步很可能會強化這個國家的內向與封閉
如果從靜態的角度來看
這是一種效率與管理成本極低的社會運行狀態
若沒有外來的工業革命的衝擊
可能中國歷史以到終結
自從宋朝的「王安石變法」之後
帝國的至理者已經找不到經濟體制變革的新出路
於是透過推廣「男耕女織」的民生方式
將整個社會平鋪化、碎片化就成了必然選擇
社會組織一旦被「平鋪」
就失去了凝聚的力量
從而對中央集權的反抗變得微弱無力
這段歷史回顧中對於這種現象得到了什麼啟發
為什麼會產生孤立主義
就起源於穩定
為了追求穩定於是對外界任何事物選擇拒絕
對內靠著控制打散組織內部任何聲音的可能
以及對思想上進行封閉思想
而是組織就會隨著時間推演
漸漸讓成長趨近於零
這也代表不管是大到國家、組織或個人
封閉化的思想
拒絕新事物常識
將使成長出現停滯
另外一點就是資源性
中國出現這種現象也就是因為內需市場足夠
所以不需去探索外界的資源
這一現象也就代表探討到另一點
如果當中國什麼都沒有沒有足夠物資下
對外發展貿易將會是種可能
未來社會經濟、文明的進展
就也是回歸到連接、與交流上
進而使科技進一步提升
最後會發現進步與穩定
將會成為一種對立面
愈要穩定反而愈使發展進步受到阻礙
而在追求不斷的進步下
思想、認知、行為都未產生改變
最終這些新認知思想將顛覆過往也就產生一個不穩定
而要使不穩定過度到穩定就需要時間來解釋
就如同當人類認知的太陽繞地球轉變成地球繞太陽轉的認知上轉變
最出帶來許多反對
可是最終時間也證明了事實
所以未來在面臨進步的環境下
最關鍵的就是在於認知上的轉變
只有用不同格局不同維度來看
就會理解文明進步的原動力
在不斷變化下尋求穩定
在穩定下尋求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