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價格不在用於價格判別時什麼是核心的價格依據?
以及未來社會的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衡量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每個社會或地方,各種不同行業都有平常或平均的工資率與利潤率
這種報酬率自然而然會受到一些力量的調節
其中有一部分源自於社會的一般狀況
比如社會是否富裕與社會的進步是在停滯還是衰退階段
另一部分源自於個別行業不同的特質
當某種商品的價格,按照自然報酬率
剛好能夠支付所有栽培、製作到地租、勞動工資與資本利潤時
那麼該商品可以說它是按照它的自然價格出售
只有在這種狀況下,商品才算是以真正的價值出售
或者對於將它帶到市場的商人來說
才算是真正的成本出售
雖然通常所為商品的進貨成本
不包含商人的利潤
可是如果商品賣出去得價格,沒讓他得到平常的利潤率
那麼在這個行業就無法繼續生存
另外,這些利潤就是商人賴以為生的收入來源
在籌備商品上市的過程中
必須墊付工人們生活所需的一般工資
他同樣也必須墊付自己的生活所需費用
這種情況下費用的高低
會配合可合理預期得到的商品銷售利潤
所以,除非出售商品讓他獲得利潤
否則就不能說他取回商品真正的成本
對於任何商品來說
通常實際賣得的價格稱為它的市場價格
這個價格也許高於、低於,或等於它的自然價格
而市場價格的高低取決於兩種數量間的比例
一是實際上市的商品數量
二是那些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買者
他們需求的商品數量
通常會出現兩種狀況
第一當市場上數量大於有效需求量時
上市數量便無法全部賣給那些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買者
其中一部分必須賣給那些只願意支付較低價格的買者
而他們所給的低價勢必會拉低整個上市的商品價格
於是市場價格便會滑落
另一種當某種商品上市數量小於有效需求量時
所有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買者
便得不到他們全部的需求數量
為了避免沒有買到
有些人就會願意出比較高的價格購買
於是買方之間就會開始競爭
市場價格便會高出自然價格
接著我們就必須理解
這兩種情況下其背後的動機
第一種情況下
就會考慮到在賣方的認知
在當下立即把商品全部賣掉的重要性
這就取決於商品腐敗性
第二種情況下
如果在取得該商品的過程中
對買方愈重要則競爭程度也就會愈激烈
就例如在被封鎖或發生饑荒時
生活必需品支所以價格高得嚇人就是因為這因素
這兩種動機因素就取決於買賣者對於該商品的急迫性
造就商品價格的變動
自然價格本身會跟隨它各個成分的自然報酬率而變動
也就是之前提到的自然工資率、自然利潤以及自然地租率而變動
在不同社會這些報酬率都會隨著這個社會的情況有所不同
如社會富裕與進步的局面
然而這些個的如果時間的維度來看
從最初分工論來探討
每一分工所創造的價值會協同整個社會進步
而評量分工所貢獻價值可透過最初物品的轉換來取得
在更進步社會下也就誕生了貨幣來衡量彼此間的價值
而這些貨幣在商品價格與自然價格間的變動
取決於買賣雙方間對商品的急迫需求性
在無任何外部影響下自然價格就反映出各種需求的樣貌
也就是一種時間價值的轉換
當一種商品對於消費市場是有急迫與重要性的意義下
買方就會想透過商品製作時間總量來換取對於商品價值的獲得
賣方會就會未有需求面來做時間投入
從各項商品組成的架構中來獲取不同時間
以組建成商品的樣貌
在這一往一來間就是一種時間的交換
而交換價值就在於能為消費端創造多少價值性
這價值性的取決於當下社會文明的依賴性
當一種商品是社會大眾所需的價值
就愈需要依賴各種時間投入
而為了節省自己所付出時間
就會透過支付價格來獲取所要商品與服務
就例如在一些平台會透過會員收費來換取廣告消除的選項
就是一種對於客戶端來說這種交易行為是有價值以及能有效轉換時間性
最後總結這些論點就會理解未來商品價格的取決性
就是能否抓住消費者的時間
同樣一段時間
你可以看電影或者去看書
而這成本就是你所捨棄掉的另一選項
當我們愈能抓住消費者時間的投注
就也代表對這方面付出一定時間價值
為了獲取別得時間價值就會付出相對應的價格來使用商品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限
自然價格會讓我們把時間的投入來衡量成市場價格
於是未來要能創造高價格商品或服務
就取決於時間價值的成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