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文明】馬克思資本論:社會財富如何流動

馬克思主義中混合了黑格爾哲學與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同時吸收了卡萊爾對工業經濟的反感,但另以烏托邦取代卡萊爾的懷舊情緒



馬克斯主義的核心主旨認為,工業經濟註定產生不可容忍的不平等社會,社會被區隔成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無情地要求將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並且將其他人貶低成薪資奴隸,只支付勉強能讓他們生活下去的薪資,使勞動者永遠只能當一名勞動者。

在《資本論》中有幾點我們必須承認他們的正確觀點。不平等地增長的確是工業革命造成的結果。從一七八零年到一八三零年,英國人平均每個勞動者的產出成長了二十五%,但薪資僅僅增加了五%。國民所得往人口頂端流動的比例從一八零一年的二十五%增加到一八四八年的三十五%。

一八三零年與一八四八年的動亂,來自於短期糧價攀高與金融危機的影響。而非社會的對立分裂。隨著歐洲農業生產力或得改善、產業就業增加、景氣循環的波動減緩,革命的風險也跟著消退。無產階級並未結成貧苦的群眾,相反的,他們分裂成擁有技術的「勞動貴族」與行為不檢的流氓無產階級。前者偏向以集體為名來發動罷工與革命為要脅來獲取較高的薪資,後者則偏愛琴酒。
體面的工人階級擁有工會與工人俱樂部。流氓則有自己的音樂小館或街頭械鬥。

馬克思要求廢除私有財產:廢除遺產、信貸與交通運輸中央集權化、所有工廠與生產工具收歸國有、創造「農業的工業大軍」、廢除城鄉差異、廢除家庭、成立「婦女社群」與廢除國籍。

相較之下,十九世紀中葉的自由派人士希望擁有立憲政府,言論、出版與結社自由,透過選舉改革落實更廣泛的政治代表權、自由貿易,以及某些地區需要的民族自決。

在一八四八年動亂過後的半個世紀裡,自由派人士取得相當多的成果,這些成果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足以讓馬克思孤注一擲的做法顯得「太過極端」

馬克思在兩個地方犯下錯誤。首先,在資本主義下,財富確實變得高度集中,然而隨著實質薪資的提高與稅率逐漸不採累退制,所得差異也逐漸縮小。工人也是消費者。因此,如果試圖將工人的薪資降低到僅能糊口是不切實際的。絕大多數資本主義企業而言,最大的潛在市場就是他們自己的員工。紡織業生產的機械化非但布會讓群眾「陷入悲產的處境」,反而為西方工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另外馬克思犯的第二個錯誤,是低估了十九世紀國家的適應力,特別適當這些國家以「民族」國家之名來正當化自身的存在時

人類文民的進步與否,全看於當時人類社會的認知,就以馬克思所主張的經濟主義來看,整體初衷是為了讓社會人民共同享有同樣價值,從而創造均等。

另一方面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就提到市場是由一雙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市場機制,是可以流動與交流,而《資本論》所提及的結果反而是透過政府來管制整個市場。

如果我們會到中國來看也有人實行過中央政府的集權專制,就是漢武帝時期桑弘羊所提出的變革,透過均輸、平準,鹽鐵專營與算緡令來看,最初使國家擁有豐富的財政,但後期卻導致整個國家民生衰敗、市場經濟完全無法發揮作用。

這時就會得出,中央集權的政府,對於市場經濟採取放任,越放任對國家經濟也就愈好。但另外一點財富累積只會停留在上層時,有什麼方法讓資產能夠流動,讓財富流往底層?

統整來看,讓財富流動,就必須靠個人努力所達成,政府如果中央集權化,所產生的國家將成為一時強盛,也因失去民間經濟力,使國家走向衰敗。所以個人的能否賺去更高收入就成了關鍵問題。怎麼樣才能得高收入。前些篇文案中提出一個結論就是,高收入就是一種高價值的產出,而這一高價值來源於時間。用少量時間獲得高價值事物時,就必須花更多財務來填補這一個時間落差。再進一步延伸探討就是一種效率,如何在短時間內創造出比別人更高的時間價值。

接著我們將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以現代獲取財務可以有兩種大方式其一,財務工具來達成自生財富積累。另一方面就是過獲取上層財富,而這種獲取上層財富時,我們就必須思考什麼事物是有價值?

其中的關鍵在於如何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可以襯托出身分價值。如許多品牌,所散發出的魅力,就是一種品質,讓人擁有上代表著其精神。
然而在初創期同質性品項太多,又不容易成為客戶的一部分,這時候就必須回到最出品牌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事物都不盡相同,而要怎麼讓客戶所買單,最主要的就是要讓客戶覺得這是他所追求的價值,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因為有這事物,所以讓人生有了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