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文明】工作倫理與識字倫理:認知結構下的起因

我們可以回顧近五百年的時間,西方文明興起成為世界的支配者。西方的制度結構,如公司、市場與民族國家,成為全球競爭經濟與政治的標準,是西方其他地區學習的樣板。

然而隨時間不斷推演,世界已經經歷兩次金融泡沫危機、兩次艱困的戰爭、一次經濟大衰退,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在眾目睽睽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接下來的問題應該是,西方延續了五百年的支配地位,是否即將告一段落?



然而在提出這問題前,我們必須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就了現在西方制度、科技、經濟等各項指標的成功?

其中的關鍵就是新教,是新教特有的辛勤工作倫理以及結合了這項倫理的節儉。

如果你是十九世紀晚期一名富有的歐洲實業家,那麼你很有可能是一名新教徒。宗教改革使許多北歐國家脫離羅馬天主教會,經濟力量也從天主教國家往新教國家移動。乍看之下,信仰形式與崇拜方式似乎與人們的經濟財富有一定的關聯性。問題是:新教有何不同之處?路德及其後繼者的教誨是什麼,何以能鼓勵民眾不僅努力工作,還願意累積資本?

其實西方的經濟動力是新教改革的意外結果。其他宗教把神聖與對世俗事物的棄絕結合在一起,但新教派卻認為勤勉與節儉是以辛勞工作的方式來表達對上帝的虔敬。換句話說,資本主義「天職」的源頭帶有宗教性。此外,新教倫理提供資本主義的誕生。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人類是為了活著而工作,但新教徒卻是為了工作而活著,正是這種工作倫理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


即使宗教不完全解釋其中的差異,但1950年代之後,新教國家的前殖民地在經濟表現上的確遠比天主教國家的前殖民地來得好。由於個人讀經在路德的思想中具有核心的重要性,因此新教往往激勵了識字率的上升,更不用說大量的書籍印刷,而這兩件事無疑鼓勵了經濟發展與科學研究。新教傳教徒無論走到哪,總是致力於提升識字率,而他們教育的社會也因此獲得長期的利益。

宗教對西方文明史不只讓西方努力工作,還讓西方懂得儲蓄與閱讀。工業革命確實是科技創新與消費的產物,但工業革命還必須增加工作的強度與時間,然後透過儲蓄與投資來累積資本。更重要的是,工業革命仰賴人力資本的累積,新教提升的識字率就成了其中的關鍵。

從歷史的片段中可以發掘到,文明進展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認知上的轉變,而這種轉變也就導致行為上的改變。具體來說,如果我們的認知都停留在世界是平的,那我們就不會有圓的概念。所以一個認知的提升或轉變,將是使我們是否能在未來擁有競爭優勢的關鍵點。

然而,什麼是好的認知,會不會有不好的認知結構,反而會破壞既有的思路架構?這時就必須從時間的維度來考量,當下的時間所產生的結果有可能是好的,但當時間維度拉長後,就未必就是正確的。所以每一項認知思維,不僅要從單一時間點來看,更重要的是要能重不同的時間點來審視。

這有就是我們所謂的規畫未來,現在所提升的認知,是否能幫助自己成長就是透過時間的角度來看這認知提升對未來性是否有益處,也許有些事物在當下的時間不見得有價值,但隨著時間推演,反而創造出另一種可能。

接著我們探討什麼是好的認知,從時間角度看認知,以及對未來性的發展來看,判定的依據就是是否有「積累性」。如果不能積累,那這些認知隨時間也就會漸漸流失掉。

總結整體文明進步其中一關鍵就是「認知」
而這個認知好壞可以從兩個點來判別:
一是時間性
二是積累性

如果我們要把認知提升,就必須找尋能夠隨時間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另一方面就是透不斷的積累認知,所造就的成果將會成為個人價值。

未來,要能判斷一個職業或者事物是否有價值,或者是否有值得投入,就可以從這兩面向來考量,如果職業所做的事物無法積累,或是隨時間延展,無法獲得利益就是會被逐漸淘汰;只有能有積累性以及時間性,才能讓人創造出價值,並且讓認知能不斷強化與多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