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以小勝大】比人強的形勢,未必擁有優勢

小班制的學習效果比較好?有錢人教養小孩會更輕鬆?我們知所以常誤解優點與缺點、優勢與劣勢,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幾乎忘了我們的行事思維假設都是U形曲線。事實上研究顯示,幾乎所有事情的結果都呈現倒U形曲線。



有次跟一位有錢人士聊天。一開始,他談到自己在童年時,每逢冬季,他都會挨家挨戶爭取他們把車道和人行道的掃雪工作委託給他。接著,他再把這些委託工作一一轉發給其他街坊鄰居小孩,工作完成時,他就支付現金給他們,稍後再像那些委託的家庭收取費用,因為他知道,這是最能確保他的工班努力的工作方法。他的家庭居住在人們委託房子,他穿的是別人穿過的舊衣服。他的父親經歷過大蕭條時代,開口閉口都是錢,他若想要什麼東西,譬如一雙新的運動鞋或一輛腳踏車,他的父親都會要他自己付一半的錢。要是他沒隨手關燈,父親便會拿電費帳單給他看:「要是太懶惰,不關燈,你的懶惰害我們付更多電費,不過,要是你為了工作而需要開燈,哪怕是開一天二十四小時也沒問題。」

十六歲那年夏天,他去父親的廢金屬工廠工作,那是件辛苦的勞力工作,他可不是什麼小開,他的工作待遇與其他員工沒兩樣。他說「使我從不想仰賴為我父親工作,那工作真可怕,既髒,又辛苦,而且乏味,就是把廢金屬裝入桶裡。如今想起來,我父親要我去那裡工作是因為他知道,一旦我在那裡工作後,我就會興起逃離的念頭,那體驗會激勵我去做別的、更好的差事。」



日後,他坐在自宅的辦公室裡跟我聊這些,終於,聊天內容來到重點。他深愛他的小孩,跟所有父母一樣,他想提供、給予他們遠多於他們所擁有的,但他知道,他已經創造了一巨大的矛盾。他能成功是因為他從千辛萬苦中學到金錢的價值、工作的意義、以及從自立奮鬥成功中獲得的快樂與成就感,但是,他的成功,他的小孩將難以學到這些教訓與啟示。

艱辛的經濟生活磨蝕人,但財富同樣也會磨蝕人,因為富有使人喪失雄心抱負,喪失自豪,喪失他的的自我價值感。

這位富翁所提出的想法,也間接的引到我們去想,在思考教養子女和金錢的關係時,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可循:更多並非必然更好。

有錢的確使教養子女的工作更輕鬆,但金錢的功用有極限,過了這個極限,金錢能在教養子女上發揮的效用就會變得有限

這位有錢人物太有錢了,這對身為父母的他構成問題。他擁有的財富遠遠超過了金錢具有正效用的極限點,他已經達到金錢反而使其教養子女工作變得更困難的境界,他的過於富有使他更難教養子女能為正常、有良好適應力者的人。這是所謂的倒U形曲線



延伸到另一觀點來看,有關班級規模對於學習成效會有什麼影響?若一個班級學生人數和學生成績之間的關聯性並非如此那會是什麼?

如果二十五名學生的班級和十八名學生的班級,何以學習成效有沒有差異?如果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後者較為輕鬆,要批閱的學生報告減少,要認識、照顧、和追蹤的學生較少。但是,唯有在工作負擔減輕之後,老師也改變了他們的教學作風,這樣,班級規模的減少才會對教學成效產生益處。但證據顯示,在此班級規模範圍內,老師未必會這麼做,他們只是減輕工作負擔,並沒有因此改變他們的教學作風。其實這就是人性,想像你是個醫生,原本週五下午要看二十五的病人,突然間得知減少至二十個病人,但收入不變。你會因此把每個病人的問診時間增長嗎?

這時我們就必須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任何課程的生命泉源是課堂討論,這需要一定人數才動得起來。如果學生人數過少,學生根本不討論什麼,因為在在大班級中有猶豫而不發言的安靜學生,換成較小的班級時,不發言的學生,不論如何就是不發言。若班級人數太少,無法從發言學生中獲得足以帶動討論的廣量意見。此外,也有難以激發活力的問題,人數太少的團體往往缺乏人與人間相互摩擦而產生的活力

這時又會發現有許多名貴私立學校,一年的學費近五美元,校園品質,上課用具極為富足,而每班平均規模十二名學生。然而為什麼會有學校會做這種明顯對學生不利的事?答案之一是該校考慮的不是它的學生,而是學生的父母,在那些家長眼中這些東西就是值得花五萬美元的證據,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有錢人、有錢的機構、富有的國家,都會落入一個陷阱,以為財富能買到的東西必定能轉化為真實世界的優勢和優點,從上述提到的倒U形曲線解釋了,比你的對手更強大是好事,但更大、更強、更富有必然對我們有利嗎?

從亞當.斯密《國富論》中提到,協同合作的分工,人類社會透過不斷細分項目,最終統合,再近入分工這一循環中,就是讓人的價值不斷的發揮出來。

一個社會文明的進步也是透過多元文化不斷交流所推演的,如《文明》書中提及到多元文化進而產生競爭,這種多元化下的競爭,就會使文明在同一水平下成長。反觀在印加帝國或明清時期都是侷限在一個框架內,只有同樣知識文化在做交流。反而限制住競爭所導致多元文化的好處。而我們深入探討當時明清兩朝統治中國因為物產豐富,本身國內人口就足夠形成內需市場,這種天然的強盛,優勢反而成為帝國衰敗的原因。

以個人面來看,只侷限在同樣的生活圈、同樣價值體系下,所能做出的創新將有所侷限,未來的創新或突破,都是一種跨界、跨行所形成新形態的事業群體。過往在各領域稱霸的企業或組織,都會因為擁有太多優勢,反而忽略了過去是怎麼來的,以為成功將會一直成功下去,思維也就被綑綁住。要能不被這框架所侷限,關鍵就在於好奇心,對任何事物保持新鮮,不讓過往思想僵化未來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