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使其他民族的穿著形成一致?背後是否意味著我們「一樣」?顯然,這不光只是衣服的問題,而是擁抱整個流行文化的問題。流行文化透過音樂與電影,以及飲食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流行文化背後也隱藏了一些微妙的訊息。例如自由,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服裝、飲料或食物。另外流行文化也傳達出另一個訊息民主,只有民眾喜歡的消費商品,廠商才願意生產。最後一項就是資本主義,企業必須藉由販賣商品獲利。服裝是西化的核心,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那場被史學家稱為「工業革命」的經濟大轉變就是從紡織業開始。 工業革命的奇蹟有部分是科技創造成大量生產的結果,而科技創新的源頭來自於更早之前的科學革命。然而,工業革命如果缺少了活力充沛的消費社會,它的特點是對於便宜衣物有這接近無限的彈性需求,就不可能在英國發跡,也不可能傳布到其他西方國家。
工業化的魔力在於工人在生產的同時,自己也成為消費者。「薪資奴隸」也能購買;最底層的無產階級不只擁有一件襯衫,他們還想要第二件、第三件襯衫。 消費社會在今日已無所不在,因此很容易讓人以為它從古到今一直都存在。事實上,消費社會是相當晚的發明,在它的推動下,西方逐漸領先了東方。消費社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就連那些明確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也無法完全排除消費社會。結果產生現代史上最大的矛盾之:一個能為人提供無限選擇的經濟體系,最後卻使人類同質化 人類常誤以為工業革命是一種科技的廣泛創新,而這種創新的同時轉變了多種經濟活動。事實上並非如此。工業化的第一個階段主要集中在紡織業。 工業革命是科技創新,它促使土地、勞動與資本這三項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成長的覺定性因素。在十九世紀,勞動與資本的數量增加,但真正重要的是品質的提升,使總產出超過工人與工廠增量的總和。因此,從供給面來看,工業革命追求的是效率。 如果工業革命只是大量增加了布、鐵與機械力的年產量,那麼這樣的成就並沒有什麼意義。另一項重要元素是消費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傳布,如此才能增加對這些物品的需求。如果技術創新刺激了供給面,那麼工業革命的需求面則有賴人類對衣物無可饜足的慾望來驅動。最能刺激這種欲求的,就是十七世紀初由東印度公司自印度進口的棉布。家庭主婦喜歡這些東西,她們的行為與預算也因此做出調整。企業主嘗試運用新科技來仿造這些進口物品,然後取代它們。
英國在兩件事情上與其他西北歐國家有著重大差異,也是這一點使工業革命得以出現。首先是英國的勞工要比歐陸昂貴得多,根據紀錄來看,甚至可能是全球最昂貴的。十八世紀下半葉,巴黎工人的實質薪資只比倫敦工人的一半多一點。米蘭的實質薪資則僅達倫敦水準的二十六%。中國與印度南部的薪資更低,而這不只是因為亞洲稻米要比歐洲小麥種植的生產力高的緣故。第二的理由是英國的煤產量豐富,而且容易開採,英國的煤價比英吉利海峽對岸便宜很多。這兩項差異說明英國企業老闆為什麼遠比歐陸企業老闆對科技創新有興趣。比起其他地方,英國更願意用廉價的煤驅動的機器來取代昂貴的人力。 從中我們可以依序解構出消費性社會何以誕生。從最初三種思維: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所得知,消費社會源於消費商品可選擇性,以及有足夠購買能力所創造而成。而要能創造這樣的條件,就必須讓商品價格降低以及提高勞動工資。接著就會面臨到一個問題,要怎麼讓達成上述兩個條件? 前面論述中提及工業革命的起源,是來自於科技革命。從紡織業的機械不斷改良創新,使得工人可以從原本操作一台變成操作八台機器,讓同樣的勞動力創造出更高產值。這都是透過科技所創造出的成果,間接使商品價格下降。亞當‧斯密於《國富論》提到當商品可大量提供時,雇主為了獲取更多利潤,於是須更多工人來工作,這時對工人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願意提供服務滿足這種需求的人數卻減少,所以勞動的價格就相對提高。 就整體工業革命來看,它所改變的不僅只是在科技上,更也是思想上的轉變,而這轉變就是讓我們對生產出現「效率」。在工業革命以前所有生產侷限於人力或獸力上的限制。但是工業革命卻釋放了人的體力,讓我們可以用比過去更少時間,創造出更高產值。這種思想加速了人們對於製造 回到現在來看互聯網就是釋放了人類的知識力,你可以隨時隨地的取得你所要的資訊。知識變得愈來愈廉價,而這時候又會導致出什麼變革呢? 回到工業革命來看,這革命就是雇主為了獲取更多利潤,透過科技使生產力提高。而知訊化時代,雇主也想獲得更多利潤,如果透過科技提高生產力,那麼我們將提高什麼樣的生產力? 在回到互聯網所釋放的知識力來看,就可以發現所提高的就是「問題」。 這時又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真問題、假問題?也有可能有些問題根本不是問題,或這一問題不是必要的。 如同費馬定理一樣他所提出一個問題,讓人們思考了三百年才解得出來,如果沒有費馬提出這一問題,就不會有這麼多智力非凡的人往這方面解答。所以提問將會是使我們如同工業革命一樣,生產出更高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使我們對於社會擁有不同的認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